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82607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说明(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1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的统一2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3从规划的期限上看,可分类:长期规划、中期规划(1-5年)、短期规划。4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

2、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

3、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1)完成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之后,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对本岗位员工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3)工作岗位分析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工作分析。岗位分析的成果是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4、工作岗位分析作用: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基础;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依据;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为企业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奠定了基础。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书面资料(现职人员的资料记录、招聘广告); 任职者的报告(访谈、查工作日志);同事(本人及上、下级)的报告; 直接观察;10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岗位劳动规则;定员定额标准;岗位培训规范;岗位员工规范。11,岗位规范的概念:亦称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者岗位标

5、准,它是对岗位中某一专项事务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所做的统一规定。12岗位劳动规则 包括:时间规则、组织规则、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13定员定额标准 包括: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双重定额标准14,岗位规范的基本形式:1,管理岗位知识能力规范 2,管理岗位培训规范 3,生产岗位技术业务能力规范4,生产岗位操作规范,亦称生产岗位工作规范 5,其他种类的岗位规范,如考核规范15,管理岗位规范的内容:指导性培训计划、参考性培训大纲和推荐教材16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基本资料(岗位名称、等级、编码、定员标准、直接上下级、分析日期)岗位职责(职责概述、职责范

6、围) 监督与岗位关系(与其它岗位横纵联系)工作内容和要求(说明主要工作事项) 工作权限 劳动条件和环境(时、空)工作时间(时间长度、轮班制设计) 资历(工作经验、学历条件)身体条件(体格、体力) 心理品质要求(智力、语言能力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绩效考评(品质、行为、绩效等)。17工作说明书的概念:是组织对岗位的性质和特征(识别信息)、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做的统一规定。18工作说明书的分类:包括岗位工作说明书、部门工作说明书和公司工作说明书。19,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和总结分析阶段20准备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

7、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方案,规定调查范围、对象和方法。21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责权利相对应原则。22因事设岗 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23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岗位工作扩大化(横向纵向增加任务)与丰富化(充实工作内容);岗位工作的满负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避免低负荷、超负荷);岗位的工时制度;劳动环境的优化(人-机-环境)。24劳动环境优化的因素:1,物质因素:工作地的组织;照明与色彩;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2,自然因素:空气;温度;湿度;噪声;厂区绿化25 工作扩大化: 包括横向扩大工作和纵向扩大工作26工作扩大化使岗位工作范围、责任增加

8、,改变员工对工作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提高工作效率。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完成任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更;27工作丰富化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发展。28工作丰富化,还应注重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任务的多样化,尽量使员工进行不同工序设备的操作或者多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实现“一专多能(2)明确任务的意义 (3)赋予必要的自主权 (4)任务的整体性 (5)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29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工作岗位的设计应当满足:(1)企业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需要 (2)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加

9、产出的需要;(3)劳动者在安全、健康、舒适的条件下从事劳动活动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30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中心任务是 = 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位得其人,人尽其事,适才适所,人事相宜”31,企业定员的含义:亦称劳动定员或人员编制,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32,劳动定员和定额的区别和联系:1,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企业定员是对劳动力使用的一种数量质量界限,它与劳动定额的内涵,对和劳动消耗量的规定是一致的。2, 从计量上看,两者没有质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即长度不同3, 从实施和管理的应用范围来看

10、,4, 从制定方法来看5, 两者都是对人力消耗所规定的限额,只是计量单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而已,企业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重要发展形势。33,制定企业定员的方法: 1,按劳动效率定员 2,按设备定员 3,按岗位定员 4,按比例定员 5,按组织定员34,企业定员的原则: 1,必须以企业经营生产目标为依据 2,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各类人员比例关系要协调 4,要做到人近其才,人事相宜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6,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35 劳动定员标准的特性;科学性,技术性,先进性,可行性,法定性,统一性36。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一方面要认真分析,了解劳动者的基本

11、状况,包括年龄,工龄,体质,性别,文化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即对每项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和环境条件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7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1、按劳动效率定员: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出勤率)适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有劳动定额的人员。2、按设备定员: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率出勤率)适用:机械操作为主,使用同类型设备,采用多机床看管的工种。3、按岗位定员:多人一机操作岗位定员=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总和/(工作班时间- 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适用:连续性生产装置(或设备)组织生产的企业,如冶金、化工、炼

12、油、造纸、烟草、机械制造等使用大中型连动设备的人员。4、按比例定员:按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适用:炊事员、保育员、保健员等服务岗位,以及企业中非直接生产人员如辅导员、工会妇联共青团脱产人员等。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6、其它新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运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零基定员法。38。运用零基法确定二、三线人员定员人数,即零基定员法。它是以零为起点按岗位的实际工作负荷量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零基定员法打破了常规,改变了过

13、去以某一类人员人数为基础,按比例定企业二,三线人员的传统方法,是以岗位劳动量为依据,一切从零点开始,按工作负荷量和岗位负荷标准决定岗位设置,对工作量不饱和的岗位实行并岗或者由一个人兼职兼岗,使定员水平趋于合理,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39企业定员标准分级:国家劳动定员标准、行业劳动定员标准、地方劳动定员标准、企业劳动定员标准。40。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类: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分为:单项(详细)定员标准是以某类岗位、设备、产品或工序为对象制定的标准、综合(概略)定员标准是以某类人员乃至企业全部人员为对象制定的标准;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分为:效率定员标准、设备定员标准、岗位定员标准、比例定员标准、职责分工

14、定员标准。41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依据要科学;方法要先进;计算要统一;形式要简化;内容要协调。42制度化管理的优点;个人与权利相分离; 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43制度规范的类型:1。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2。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3。技术规范4。业务规范5。行为规范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劳动纪律,仪态仪表规范等 4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职能:录用,保持,发展,考评,调整45。保持职能:有效激励员工,始终能够保持员工有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质得以充分

15、发挥;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46共同发展原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47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共同发展原则,适合企业特点,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符合法律规定原则,学习与创新并重,保持动态性48审核人力资源费用的基本要求: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可比性。49区分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和人工成本预算50. 审核人工成本预算的方法:1、注重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用三条线(基准线、预警线和控制下线)来衡量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确定工资增长幅度,维护企业和员工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定期进行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