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27820130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的复习知识点整理宣传栏.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夏秋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栏夏秋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需要关注肠道、虫媒、呼吸道等夏秋季重点传染病,加强流感、手足口病等聚集性疫情和病媒生物的监测,及时干预和防控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主要流行病毒株为甲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及病后免疫: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

2、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流行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经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

3、儿。虫媒传播。主要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预防措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出血热,日常生活中注意:灭鼠和防鼠、灭螨防螨、加强食品卫生、做好消毒工作、注意个人防护。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凡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和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经被病毒污染的手传播。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

4、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易感人群及病后免疫: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

5、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主要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易感人群: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预防措施:及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侵入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在各种传播因素中, 水源被污染是造成伤寒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其他如食物、接触、苍蝇等均可引起病菌的传播。 主要症状:持续发热、相

6、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脏肿大、玫瑰疹与血细 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典型并发症。易感人群:本病以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预防措施:不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瓜果,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时,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传播途径: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主要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

7、、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预防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在流行期间防蚊虫叮咬。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

8、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

9、、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易感人群及病后免疫: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最后,仙桃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医生特别提醒:夏秋季预防传染病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肠道传染源。注意饮食卫生。烹调时,餐具应该严格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吃熟食,少吃凉拌菜,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讲究个人卫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知识 精品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