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8175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解决教师课程理论不能转化为课程实践的难题,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必须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学思并重三层含义;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必须体现“做中学”、“行中思”的精神。一、课改中的困惑:教师为何知而不行?考察正在进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经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培训,许多教师对课程改革所主张的变革理念已经认同,他们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判断,认为这些变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基本的

2、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说不再陌生。但问题在于,对这些理念的掌握更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客观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而并没有与教师的实践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联结和交融,没有成为支配他们行为的观念系统。因此,教师们在言语上与改革倡导者保持高度一致,但在行为上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而不行”的现象?为什么教师了解新的观念和理论后,在实践情境中却仍然用不起来?这是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它牵涉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与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课改中教师“知而不行”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对理论的掌握不够全面。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接受新

3、的理论,但由于他们对理论的掌握还不系统深入,无法将零碎的理论融会贯通,新理念只是停留在较抽象的理论层次,无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实践。二是教师经验、阅历的限制。任何理论都必须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比较精练的行动策略才能适应各种特殊的情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用。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工作情境来历练,根本无法理解理论的全貌。然而,在教师参加的有关新课程理论学习中,专家、学者的培训讲座大多以学术理论为主,很难兼顾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特殊情况或细节。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可能理解了新理论,但回到工作中碰到实际问题时却又发现,新的理念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套用在实际情境中的,然后,教师会开始质疑新理论的

4、有效性或有用性,并逐渐回复以往的行动方式。一段时间过后,那些新听来的教育理念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三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在实际应用新理念时难免遇到问题与挫折,而这时那些宣讲新理念的专家、学者已经远去,教师无法就自己的困惑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他们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与探讨。究竟是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还是自己缺乏更细腻的行动技巧来解决各种特殊的问题教师无法判断。最终只能抛弃理论。四是课程理论过于庞杂。课程理论成果丰富,新理论层出不穷,专家的各种提法很多,使得教师应接不暇一时很难消化吸收,有时甚至使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很难发挥理论指导行动的功用。五是其他因素的制约。人类的行动除了受到“理性思

5、考”的引导。还受到环境、资源与人际关系等的制约,例如:有教师不愿意改革,是认为改革会增加教师负担。教师要额外花费很多时间来摸索、尝试,得不偿失;也有教师是对改革前景没有信心,害怕改革会失败,因此不愿意比别人先改革;还有教师则可能是理智上认同某一理念,行动则一时难以改变旧有的课程或教学习性;更有教师可能是认为环境资源条件不够(如:班级人数过多、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条件、没有合适的实训场所、学校行政支持不足等等),根本无法将课程革新方案付诸实践。二、能力从何而来?知行思交融原理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培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培训的理论传授法可能难逃失败的命运。人类能力形成的规律告诉我们:学

6、习、实践、思考(知、行、思)相结合是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譬如,一个人要尽快学会开汽车,仅靠了解汽车工作原理或者听一系列有关新车的讲座是学不会开车的。如果要学会开车,就必须通过自己上车练习掌握各种技术。这个过程是一个“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行思三个要素相伴相随,密切结合,知中有思,思中有行,行中有思,知行思交融并进。这个原理即知行思交融原理。进一步分析“知行思交融原理”,其实际包含有三层意思:1必须尽量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强调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行动必须密切结合。目前大部分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假设都是“知而后行”,也就是,一个教师在还没有开始实践之前先让他

7、们通过学习与培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与新的教育观念,然后再让他们进入实践现场,开展新的教育行动。这种模式被称为“从理论到实践”模式。这是我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观念。在“知而后行”的基本假设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成了“验证教育理论”或“应用教育理论”。对此,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交替面,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领域,专业知识不能与专业经验分离。实践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都非常复杂,而理论知识则往往是单纯的、概略的、简化的。这两者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实践人员无法把先前所学的知识直接拿来一一应用。因此,任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首要的是要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也就是要做到“

8、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即知即行、知而能行、行而后知”的境界。2必须尽量做到“行思并进”所谓行中思,是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即时形成假说,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验证该假说,然后根据行动的结果修正假说,决定下一步新的行动。这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要实现行思并进就要求:专业人员的养成教育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而必须注重培养面对问题时的反思能力。换句话说,“行”与“思”必须交互并进,不能有所偏废。如果偏重于“行”,则所获经验对未来帮助不大;如果偏重于“思”,则思之所得容易与实践脱节。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应促使教师达到“行中有思、思中有行、行而后思、思而后行”的境界。3必须尽量做到“

9、学思并重”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对任何阶段的教师而言,如果只是偏向于学习一大堆别人提供的现成理论,就会很容易迷惘,而如果只是偏向于自己苦思冥想,也一样容易形成偏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必须尽量做到“学思并重”。三、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的应用策略1建立符合知行思交融原理的教师培养机制“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学思并重”是“知 行思交融”原理的三层含义,这三者必须交互并进,缺一不可。根据知行思交融原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机制也应包含以下三个要素:教师必须具备有关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师必须有机会进行课程开发实践,在实践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10、。教师必须有机会把自己的课程开发成果付诸实施,在实施中研讨反思改善提高。当然,如果要让这三个要素发挥最大的功效,最好要将这三个要素放在团队合作中进行。这样,团队成员不仅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相互支持,增强抗干扰能力。2开展符合知行思交融原理的教师专业活动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必须应用“知行思交融原理”,体现“做中学”“行中思”的精神。(1)协同式课程行动研究。协同式课程行动研究以“课程开发”为主轴,通过在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等形式,将教师个体的探索变成团

11、队成员共同的探究,让教师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在团队成员的共同支持下,彼此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在边行动边研究中进行新课程开发,实现教师专业发展。(2)协作式课程策略联盟。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以专业为核心,采取跨校策略联盟的合作方式,与兄弟学校、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组成课程开发策略联盟,优势互补开发课程资源,如教材、教具、网络学习资源以及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与配置等。这样,既可减轻新课程开发的压力,也可提升新课程开发的质量。(3)需求导向式专题培训。在进行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碰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此时,学校根据教师的需要可以采取“请进来”或“送出去”的方法,提

12、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请进来”,即适时聘请专家学者或者其他有课程开发经验的教师到校开设讲座,进行现场指导;“送出去”,即鼓励教师参加校外相关专题的培训学习。无论是“请进来”还是“送出去”,其培训专题内容都以教师课程开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参加这类专题培训,学习的效果较好,回到学校也可以“现学现用”。3构建运用知行思交融原理的保障体系(1)提供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空间。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专业伦理规范下,依据其专业能力,对专业任务能够作出专业判断与决定而不受外力干预。课程开发工作需要相当大的专业自主权,如果行政干预太多,可能会扼杀教师尝试的勇气。因此,学校领导要信任教师,并提供教师充分的专

13、业自主空间,让教师可以自由地尝试各种课程开发模式,并付诸实施。当然,给予专业自主空间并不代表对教师完全放任,而是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专业互助机会,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激励与反省。也就是说,在提高教师专业自主的同时,要采用“以激励代替监督,以互动代替孤立”的策略,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2)形成专业合作的学校氛围。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专业合作团体或合作行动研究组织,开展团队活动,形成教师问共同学习与成长的氛围。有研究认为,在变革的过程中将参与变革的教师组成内部团体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教师不会因为变革系统之外的群体规范的压力而产生不利于变革的行动。因为当个体将自己的行为建筑在更大的、坚固的、超

14、越个体的群体文化之上,个体就能够充分地坚定他的新信念,自然也可以减弱甚至消除教师个体由于惧怕原有的群体规范而产生的对变革的阻碍力。(3)提供教师充分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开发活动对于教师是一个全新的任务,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反思。因此,当前学校组织支持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问。首先,学校应当尽可能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用于自学,让他们在同事交流与合作中,在学习中提高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发展专业能力。其次,应增加教师编制。再次,应配备教辅人员和必要的设备来减轻教师的日常非教学的管理工作和杂务。(4)提供教师必要的课程资源。通过相关的政策规定和精心的制度安排,保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教师课程能力的提高。首先,开发基于校园网络的技术平台。学校应建立各种专题资源库,提供有关课程改革的信息,创建教育合作论坛,为教师参与课程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资源网,把各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成果发布出来,让教师学习与共享。再次,要有配套的硬件设施投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大量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投入,要建立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只有这样,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才会在理念与理想的层面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