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2777061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习知识点(苏教).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章节主要内容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球仪形状、大小、经纬网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四季、五带地图要素、图例、等高线陆地与海洋大洲与大洋位置、分布、分界海陆变迁原因、板块运动及其影响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卫星云图、天气符号气温及其分布气温变化、分布降水及其分布降水变化、分布世界的气候气候类型、分布、影响因素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人口增长、分布、问题,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语言和宗教的分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发展与合作发展与合作国家面积、人口、分布、分类,联合国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1.1p2

2、)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地球的模型叫地球仪。人们用颜色、符号和文字在地球仪上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4、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纬线经线形状特征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方向东西南北长度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4万千米),赤道向两极递减。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等长。度数的起点线赤道(南美厄瓜多尔基多市)本初子午线(英国格林尼治)度数的划分以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度以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代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半球划分以

3、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特殊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20W160E180经线5、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用途。会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和判断方向。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自转和公转比较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为逆时针)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中心地轴太阳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左右)产生现象及原因昼夜更替、时间差异不透明球体,只能照亮一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时间早,更早看到太阳四季、五带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不变,因此在公转轨道的

4、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形成四季和五带(纬度不同受热不同)2、二分二至日及四季(图1.19 p11)节气(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置日期北半球季节北半球月份南半球季节春分赤道3.21春3、4、5秋夏至北回归线6.22夏6、7、8冬秋分赤道9.23秋9、10、11春冬至南回归线12.22冬12、1、2夏3、五带(图1.20 p12)名称分界线有无太阳光的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特点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无终年炎热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之间无无四季分明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之间无无四季分明北寒带北极圈以内无有终年寒冷南寒带南极圈以内无有终年寒冷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图1.2

5、2 p13)2、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比例尺。3、当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内容越详(详、略),表示的范围越小(大、小)4、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向标、经纬网,如果前两者均没有,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5、一些常用的图例。(图1.24 p14)6、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叫等高线,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或坡度的大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不同。(图1.29 p16)7、常见的地形图有三种,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能

6、最直观反映地表起伏的是地形剖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通常用蓝色表示海洋,用绿色表示平原,地形的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概括的说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成许多块。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陆半球不是北半球,水半球也不是南半球。(图2.4 p28)3、陆地有大洲(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大陆、岛屿、半岛,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半岛

7、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4、世界上共有七个大洲,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七大洲大小顺序是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洲、大洋。5、世界上共有四个大洋,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6、各大洲的分界。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欧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7、七大洲的半球分布半球主要分布的大洲东半球亚、欧、非、大洋洲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南半球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半球亚、欧、非、北美洲第二节海陆变迁1、地球上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

8、(3)人类活动,其中(1)和(2)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图2.12 p33)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整个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分离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3、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图2.19 p37,活动p38)4、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时间长短变化情况表示方法天气短时间经常变化阴晴、风、雨雪、温度气

9、候多年天气平均基本稳定气温、降水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阴雨区,无云表示晴天。3、常用天气符号。(图3.4 p45 3.6 p46)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的高低和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是日平均气温。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离地面高度1.5米。通

10、常情况一天观测四次,8时、14时、20时、2时。(活动p50)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因此会有气温日较差;(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是7月,最低气温是1月,海洋最高气温是8月,最低是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刚好相反。因此会有气温年较差。3、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1)纬度分布: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降低。(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地形分布:气温随海拔升

11、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还包括降雪和冰雹等。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2、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3、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4、降水的分布(图3.21 p56)(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沙漠,位于南美洲。第四节世界的气候1、气候是

12、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3.23 p58)江苏省南京市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3、影响气候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的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是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是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热带人穿单衣,寒带人穿棉衣,温带人穿

13、衣服多少要随季节变化;(2)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如水稻种在南方,小麦种在北方;(3)气候异常还会带来灾害,如洪涝灾害和旱灾。(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地等地区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会被淹没。原因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而二氧化碳对大气又保温作用,因此气温会随之上升。)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1、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伤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

14、,最低的是欧洲。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 p66)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4、人口增长的同

15、时,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5、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如俄罗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励生育。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 p71,4.11 p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