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6630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教学大纲一 课程基本状况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负责人侯方玉学时48学分先修课程名称及要求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授课对象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及版次医学微生物学 陆得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板教学参考书书名、主编及出版社本课程是否安排期中考试否是否要求站点学校配备辅导教师是是否要求站点学校辅导教师批改作业二 课程地位和任务医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它是人类在探讨传染病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在医学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2、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具有一般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基础上掌握现代微生物学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此门课程时,不但要让学生学好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而且要充分启发学生的自学潜能,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本大纲所列内容,系指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熟悉以及了解的内容。三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为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基础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本课程又是免疫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各学科的先修课程。

3、四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各章节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所需掌握的程度(一般了解、熟悉和重点掌握) 绪论微生物的定义、种类极其与人的关系 掌握医学微生物学极其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我国在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成就。 了解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掌握细菌大小与测量单位。2 掌握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组成和功能。3 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功能及意义。4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原理、及意义。5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6 熟悉抗酸染色法。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1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2 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分解代谢产物种类及意义3熟悉细菌的培养基

4、、培养方法、生长现象4 了解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1掌握消毒、灭菌、无菌及防腐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的物理方法及应用范围。3熟悉常用的消毒剂,及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4常用的消毒剂,杀菌机理和应用,影响其作用的因素。第四章 噬菌体1 掌握溶原性细菌和前噬菌体的概念。2 熟悉噬菌体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溶菌周期与溶原状态,温和噬菌体与毒性噬菌体。3 了解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 掌握质粒的特性及其与细菌致病性、耐药性的关系。2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机理及应用。3 熟悉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菌的变异现象。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熟悉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及其意义

5、。2掌握细菌致病性中各种因素的作用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及浓毒血症的概念。3熟悉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各种因素。4 一般了解细菌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及各种分类法。5 了解细菌的命名原则、种、型、菌株的概念。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熟悉细菌检验程序2熟悉常用的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3了解细菌学诊断时,标本采集的原则第八章 球菌1 掌握葡萄球菌的形态、培养,分类,抵抗力2 掌握2SPA的特征与意义,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3 掌握链球球菌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4 熟悉分离培养和鉴定,抗“O”试验的原理及意义。5熟悉肺炎链球菌形态特征和所致的疾病6掌

6、握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特征。7熟悉脑膜炎奈瑟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检查原则5掌握淋病奈瑟菌球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5 熟悉淋病奈瑟菌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九章 肠道杆菌科1 熟悉肠道杆菌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2 熟悉埃希氏菌属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在卫生学上的意义。3 掌握志贺氏菌属致病机理及所致疾病。4 熟悉志贺氏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 5 掌握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及防治原则6 熟悉致病性沙门氏菌属的种类及所致疾病,7 熟悉伤寒沙门氏菌微生物学检查原则,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第十章 弧菌属1 霍乱弧菌:掌握生物学性状,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

7、 副溶血性弧菌:熟悉培养特性,所致疾病。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1 掌握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作用,人工被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在破伤风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及注意事项。2 熟悉产气荚膜梭菌形态及培养特性,致病性。3 熟悉肉毒毒素的致病作用及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4 熟悉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性及所致致病性。 5 了解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第十二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熟悉伊氏放线菌的形态染色法,硫磺颗粒的特征及其诊断意义。第十三章 棒状杆菌属1 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2 熟悉形态特征3 掌握防治原则4 了解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1 熟悉结核杆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8、2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核杆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3 了解麻风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1 布鲁菌属 掌握生物学性状 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 炭疽芽胞杆菌 掌握生物学性状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3 鼠疫耶氏菌 熟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第十六章 其它细菌1熟悉铜绿假单胞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2嗜血杆菌属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培养特征及致病性4 了解百日咳鲍特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第十七章 支原体熟悉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1熟悉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2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3 熟悉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第十九

9、章 衣原体 1 熟悉生物学特性(发育周期、分类)2 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3 了解防治原则第二十章 螺旋体1 掌握钩端螺旋体生物学性状,熟悉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2 掌握梅毒螺旋体致病性,熟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 熟悉伯氏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和所致疾病,4 了解回归热螺旋体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第二十一章 真菌学概述1 熟悉一般生物学性状2 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3 了解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二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1 掌握白色念珠菌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2 熟悉新型隐球菌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3 熟悉皮肤癣真菌种类及所致疾病4 了解曲霉、毛酶所致疾病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1 掌握病毒的概念,

10、病毒的大小,结构2 掌握核酸、蛋白质、脂类在病毒的组分中的重要性及其生物学功能3 熟悉顿挫感染,缺损病毒,干扰现象4 解病毒的培养方法了解病毒的增殖过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 掌握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与途径2 掌握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3 掌握干扰素的产生、作用机理及其意义。4 熟悉体液抗体的保护作用,中和性抗体的作用机理,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5 熟悉杀细胞性感染,稳定感染,整和感染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 掌握病毒的血清学诊断2 熟悉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熟悉组织培养3 熟悉人工自动免疫及被动免疫的实际应用及其应用价值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1 熟悉主要

11、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2 流感病毒:掌握表面抗原,分型,变异及其意义,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培养性质,致病性3 掌握麻疹病毒致病性特异性防治原则及麻疹病毒与SSPE的关系4 熟悉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疾病5 掌握风疹病毒致病特点和特异性预防第二十七章 肠道病毒1 掌握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2 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特异性预防3 熟悉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所致疾病第二十八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了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种类及其所致疾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1掌握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主要性状。2掌握甲型肝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掌握HAV抗原与抗体的检测。4 掌握乙

12、型肝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5 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第三十章 黄病毒1掌握乙型脑炎病毒及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熟悉两种病毒的特异性预防。2了解登革热病毒的致病性。第三十一章 出血热病毒熟悉种类及其致病性。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诊断。第三十二章 疱疹病毒 1熟悉单纯疱疹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和所致疾病。2熟悉原发感染与再发感染的临床特点。3了解疱疹病毒的特征。4了解巨细胞病毒所致疾病。5熟悉EB病毒所致疾病。第三十三章 逆转录病毒1熟悉概念、种类。2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

13、。3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第三十四 其他病毒1 狂犬病毒:掌握野毒株与固定毒株的致病性,熟悉特异性预防。2 人乳头瘤病毒:熟悉其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第三十五章 朊粒1 熟悉其生物学特征。2 了解其目前已知人和动物感染该病的种类和共同特征、防治原则。五 课程考核方法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内容掌握内容占65%、熟悉内容占30%、了解内容占5%。考试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六 课程学时分配表教 学 内 容讲课学时教 学 内 容讲课学时 1 绪论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12 第17章支原体第18章立克次体22 第2章细菌生理213.第19章衣原体. 第20章螺旋体23 第3章消毒与灭菌214 第21章真菌概述第22章主要致病性真菌34 第4章噬菌体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15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25 第6章细菌感染与免疫216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6 第7章细菌感染检查方法预防治原则217 病毒的检查方法与防止原则27 第8章 球菌318 第26章呼吸道病毒28. 第9章肠杆菌科第10章弧菌属319 第27肠道病毒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29 第11章厌氧性细菌第12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220 第29章肝炎病毒第29章黄病毒310 第13章棒状杆菌属 第14章分枝杆菌属221 第30章出血热病毒第32章疱疹病毒211 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6章其它细菌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