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保健应用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76340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保健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药学保健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药学保健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药学保健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药学保健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保健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保健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1中医药历史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汉代,载药365种),我国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称 唐本草,唐代),我国最早的成药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代)。2重要的代表性历史人物被称为医圣的人(张仲景),被称为药王的人(孙思邈),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3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轮治。4阐述整体观念的两层含义(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六腑五官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如肝与胆相表里,肝在体和筋,肝开窍于目等。不同脏腑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如

2、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几者协调统一,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运行。有病时,也是相互影响和表达。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肝血不足则目涩视力减退;反过来,也可通过目的情况判断肝的功能,如目黄可能患有黄疸肝炎,口臭、舌苔黄厚、牙痛可能胃热。(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春夏温热,阳气升发,故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以散热,脉多浮大;秋冬寒凉,阳气收藏以固护脏腑,故人体腠理密闭而少汗,脉多沉小。5何谓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判断出病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3、的过程。6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司外揣内、援物比类、试探与反证。(1)司外揣内: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推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认知方法,又称“以表知里”。(2)援物比类: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的某些属性相似或类同,从而推断两者在其它属性上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的认知方法,又称“取象比类”法。(3)试探与反证:试探,是通过对研究对象不断的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原设想做出适当调整和修改,以寻求逐步逼近的一种认知方法。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1)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的属性双方都是对立的、相反的。上与下、左与右、静与动、寒与热、柔与刚等。就

4、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部脏腑为阴,而对于体表,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阳,则六腑为阴。(2)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两个方面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之中。比如由夏至秋冬,阳消阴长,由冬至春夏,属于阴消阳长。(3)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热就无所谓寒;对人体而言,最本质的生理功能是兴奋与抑制,二者也是互根互用的。阴阳互根不仅表现为二者的依存,而且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如:物质与功能之间,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旺盛,则化生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充足,脏腑组织生长发育健壮,即“阴

5、根于阳”,阳能促阴。另一方面,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充足,形体组织生长发育健壮,则各种活动能力强,即“阳根于阴”,阴能促阳。由于某些原因,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阴阳互损,二是阴阳决离。(4)阴阳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的反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它与“阴阳消长”是不同的。阴阳消长是量变,阴阳转化是质变。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便是如此。8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行变化的规律。9举例说明五行的相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

6、和促进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无行对五脏而言,肝血可以养心神,肝为心之母;心气旺盛可以加强脾胃的功能,心为脾之母;脾的运化能力强,则肺气足,声音洪亮,脾为肺之母;肺气下行有助于肾的主水功能,即肺为肾之母;肾水能滋养肝木,故肾为肝之母。10举例说明五行的相克即克制、抑制、制约之意。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就人体五脏而言,肾克心,肾水制约着心火,使其不至于过旺;心克肺,心火可以制约肺使其不至于过寒;肺克肝,肺的肃降可以制约肝阳过分的升发;肝克脾,肝

7、的疏泄可以制约脾的壅塞;脾克肾,脾的运化可以调控肾的主水功能,使水湿不至于泛滥。11气的含义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12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3气的运行:气的运行称为“气机”,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14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的推动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活动都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激发。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肌体各方面的活动也随之减弱,从而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出现早衰、血虚、血瘀等病变。气的温煦作用:使

8、得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脏腑组织能够正常的活动。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体温低下,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气的防御作用:指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使身体健康。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脏器具有控制作用。如果气不足,固摄作用弱,则会出现遗精,遗尿,月经、白带过多,胃下垂、脱肛等病症。气的气化作用:是指气能促进精、气、血和津液的产生和代谢。15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是说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的生成、血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气。气足则血足,有足够的力量推动血液在血脉内的运行。若气虚,则血少,并且血行不畅

9、,会导致血瘀;或者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在血脉内的运行,而导致血液溢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证,因此,临床治疗出血证时往往配伍补气药。血为气之母:主要表现为血能载气、血能养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而运行全身。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气不断的得到补养而保持充盈,若血虚,则气也虚衰,因此,治疗气虚时不但要选用补气药,还要配伍补血药。16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自身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的学说。17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区别: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六腑属于中空官腔性器官,主“传化物”,用来收纳和消化水谷、排泄糟粕,主

10、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18中医对心的理解:心位于胸中,为五脏之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19中医对肺的理解:位于胸中,上通喉咙。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20中医对脾的理解:脾:位于胸腔中部,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21中医对肝的理解:肝:位于肋部。生理功能: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

11、胆相表里。22中医对肾的理解:肾:肾位于腰部,故称“腰为肾之府”。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23六腑的特点: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突出强调“通”和“降”二字。24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又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25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易袭阳位。(2)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善合它邪

12、。26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4)寒性主痛。27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发,耗伤阴津。(3)暑易夹湿。28湿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9燥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30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伤津耗气。(3)火易生风动血。(4)火毒结聚,形成疮疡31七情及治病特点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气机。(3)影响病情的变化。

13、32阴阳失调:人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的总纲。有以下几种情况。(1)阴阳偏盛:包括阳偏盛、阴偏盛。阳偏盛表现出机能亢奋,热量过剩,出现壮热、面红、目赤、烦躁、口渴、脉数等症状。阴偏盛,主要是由于感受了阴寒湿气或过食生冷之物而导致,出现行寒肢冷、水肿、身体蜷缩等。(2)阴阳偏衰:包括阳偏衰、阴偏衰。阳偏衰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寒冷。阴偏衰表现为骨蒸潮热、消瘦、盗汗、脉细数。(3)阴阳互损:阴邪盛到一定程度,把阳气拒绝于外,表现为面红潮热、口渴、脉大等热象,实际上这种热是表面的假象,称为“真寒假热”;如果邪热偏盛到一定的程度,人体的正常的阳气被遏制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

14、,则表现为四肢冰冷的寒象,实际上是“真热假寒”。(4)亡阴及亡阳。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微欲绝的危证。33道地药材:某地气候环境适宜于某种药材的生长,加工技术好,出产的该药材产量大,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产地的同种药材,则该药材为某地的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如四川的黄连、乌头、贝母;云南的三七,吉林的人参,山东的阿胶、金银花、丹参。34药材几种辅料炮制加工的目的清炒:根据炒制的火候和程度又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其中,炒焦和炒黄主要是为了便于粉碎和增加焦香味。炒炭后增加了止血作用。如艾叶炭、大黄炭等。加敷料炒:又分为加液体敷料炒(又称为炙)和加固体敷料炒。常用的液体敷料有:蜂蜜、醋、酒、盐

15、水、姜汁。常用的固体敷料有:麦麸子、滑石粉、沙土等。蜂蜜:增强药物补益作用,润肺止咳以及润肠通便作用。醋:增强药物疏肝理气止痛作用。酒:增强药物活血行气作用。盐水:增强药物入肾清虚热作用。姜汁:增强药物和胃止呕、解毒作用。加固体敷料的目的主要是:使药物受热均匀,减轻药物的燥性等。35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一般来讲,温热性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寒凉性药能减轻或消除热症。药物的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而确定的。五味及其功用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通常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和活血作用;甘味药具有补虚、缓急止痛作用;酸味药具有收敛止咳、止泻、止汗等作用;苦味药通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药物的味是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的,并非与口尝味道一致。36中药的归经与升降浮沉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反映药物作用范围。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37中药的配伍相须: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能明显增强疗效。相使: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相畏、相杀:一种药物的毒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可使毒副作用降低。相恶、相反能使药效降低或消除或产生毒性,临床避免。38解表药的概念及分类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解除表证的药物。分类: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