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776180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难点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重难点解读该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的总结,也是学习人文地理的指导,该部分内容是考查频度比较高的部分,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涉及。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植被特征、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等,重点关注地理事物背后的内在关联性。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或者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整体性的规律,命题多涉及人类活动中的聚落选址、交通选线、农业开发、矿产开发等,如何达到人地协调是命题的最终目的所在,

2、思维要求较高。典例探究(2019新课标全国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

3、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故选A。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故选D。8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

4、,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故选C。(2019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

5、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解析】(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 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

6、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2017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

7、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

8、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植物种类减少,坡面差异对植

9、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解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阳坡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

10、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

11、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备考秘籍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微专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地形,地形河流等。重难点突破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12、表现和意义考向透析此考点的考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试题载体往往涉及到区域图、景观图、人们的地理实践活动等。学法指导 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要素进行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解析分析描述。(2)分析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产生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

13、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4)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

14、程建设都会导致地理环境要素某一要素甚至多个要素发生变化,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前就必须作出综合评价,并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如西气东输留下的野生动物通道,三峡水利工程预留的排沙通道,建立稀有鱼类人工繁殖基地。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考向透析植被是对地理环境最明显的指示,因此在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往往围绕着植被的特点、分布特征、变化等进行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如水平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等。学法指导(1)山地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山地地形导致了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了水热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植被分布的垂直差异。热量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

15、拔每升高1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水分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山地垂直带普: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山地中的雪线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而阴坡、迎风坡的雪线相对较低。(2)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说明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