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12774892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5.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T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统编教材高中政治 6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单元第六课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 民族团结 方阵 01 02 0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地位 显著优势及如何坚持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1 特点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 表现 一方面 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 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 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

2、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 我国的行政区域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拥有更多处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务的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1 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新中国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 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

3、益上的一致 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代表盛装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 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白皮书发布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原因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 小聚居 相互交错 的民族分布特点 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民族区

4、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非 居住区 范围 前提和基础 核心内容 如何自治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含义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地方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三级 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 依法行使自治权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前提和基础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5、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 地位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6 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 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 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70年沧海桑田 波澜壮阔 少数民族的面貌 民族地区的面貌 民族关系的面貌 中华民族的面

6、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习近平 语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方面 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另一方面 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 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 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 破坏活动 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人 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 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 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 宗教活动场所8 5万余处 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 宗教团体3000多个 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我国有多种宗教 妥善处理宗教问题 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原因 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2019年12月12日 全国性宗教团体会议第十一次会议在

8、北京召开 2 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我国的宗教政策 1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在同一宗教里 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宗教事务条例 今天正式实施 2 我国的宗教政策 2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

9、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 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 保护合法 制止非法 遏制极端 抵御渗透 打击犯罪 的原则 新华时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是我国信教公民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长期被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所控制和利用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 干涉中国事务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信教群众明确割断与外国教会的依附关系 宗教事务不再受外国势力支配 开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新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是宗教良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 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所处社会相适应 坚持走本土

10、化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顺应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潮流 顺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使中国宗教的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得到国际宗教友好人士的普遍理解 尊重和支持 在独立自主 平等友好 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我国宗教界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交流交往 增信释疑 展示了良好形象 中国根据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 走出了一条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成功道路 并将一如既往地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我国的宗教政策 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

11、的原则 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 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 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中国宗教界筹款物逾1 5亿元助抗击疫情 疫情面前 我国宗教界的捐赠 2 我国的宗教政策 4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要求 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 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国家的法律 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 为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原因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民族关系 我国的行政区域 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方针 课堂小结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