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72793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4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称毕业设计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训练电子称设计课题姓 名: * 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 级: 2011级本科5班 学 号: * 完 成 日 期: * 目录第一章 任务和要求 1.1设计任务 1.2设计要求 第二章 功能分析 2.1控制系统总体框架图 2.2 各模块基本原理第三章 硬件设计 3.1 电路主要结构 3.2 12V稳压电路3.3 两级放大电路3.4 A/D转换电路3.5 数字显示电路第4章 软件设计4.1 总程序模块设计4.2 A/D电路模块设计4.3 拆字程序模块设计4.4 显示电路模块设计第5章 安装与调试5.1 硬件调试5.2 软件调试 5.3 综合调试

2、5.4 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案5.5 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第一章 任务和要求1.1 设计任务1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确定仪表放大器设计方案;2进行电路参数即增益计算,元件数值选定;3设计电路原理图;4在印制电路板焊接电路;5调试电路板,输出电压信号6利用CSY-V9.1虚拟仪器采集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至电脑中,并分析数据。7编写课程设计报告。1.2 设计要求(1) 掌握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2) 掌握单臂、半桥和全桥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3) 电路仿真与参数确定。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确定仪表放大器设计方案;应用运放OP07设计三运放仪表放大器,确定电路元器件具体参数; (4

3、) 制作电路板。 仪表放大器增益可调,放大倍数为10002000;应变电桥和放大电路应具有调零功能。(5) 利用汇编或C51语言编写正确程序,调试电路板,采集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并显示。(6) 考虑A/D分辨率为20mV,要求灵敏度不低于40mV/20g。(7) 数据处理及分析。 利用CSY-V9.1虚拟仪器采集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至电脑中,确定系统线性度和灵敏度(最小二乘法),要求非线性误差小于1.50%。(8)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完成设计任务的期限为一个星期。第二章 功能分析2.1控制系统总体框架图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已有的应变式称重台,将四片应变片采用全桥形式接入测量电路,经过运放OP

4、07组成的仪表放大器放大,再由串行模数转换芯片TLC549进行A/D转换,转换结果送入单片机AT89C51,通过同向门7407驱动四位数码管显示。仪表放大器的输出需经采集卡采集,经过CSY9.0虚拟仪器软件分析,得到较好的线性度和灵敏度后,再送入AD芯片进行转换。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图1 电子秤系统框图2.2各模块基本原理2.2.1采用应变片称重的基本原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应变敏感元件构成。当被测物理量作用在弹性元件上时,弹性元件的变形引起应变敏感元件的阻值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成电量输出,电量变化的大小反映了被测物理量的

5、大小。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测件受力发生形变,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当具有初始电阻值R的应变片粘贴于试件表面时,试件受力引起的表面应变,将传递给应变片的敏感栅,使其产生电阻相对变化R/R。在一定应变范围内R/R与的关系满足下式:式中,为应变片的轴向应变。 定义K=(R/R)/为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它表示安装在被测试件上的应变在其轴向受到单向应力时,引起的电阻相对变化R/R与其单向应力引起的试件表面轴向应变之比。 电阻应变片计把机械应变转换成R/R后,应变电阻变化一般都很微

6、小,这样小的电阻变化既难以直接精确测量,又不便直接处理。因此,必须采用转换电路,把应变片计的R/R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变化。通常采用惠斯登电桥电路实现这种转换。若将电桥四臂接入四片应变片,如图2所示,即两个受拉应变,两个受压应变,将图2 差动全桥电路两个应变符号相同的接入相对桥臂上,构成全桥差动电路。在接入四片应变片时,需满足以下条件:相邻桥臂应变片应变状态应相反,相对桥臂应变片应变状态应相同。可简称为:“相邻相反,相对相同”。 此时 全桥差动电路不仅没有非线性误差,而且电压灵敏度 为单片工作时的4倍,同时具有温度补偿作用。除上述全桥电路外,还有单臂和半桥电路两种。单臂、半桥、全桥电路的灵敏度

7、依次增大;当E和电阻相对变化一定时,电桥的输出电压及其电压灵敏度与各桥臂阻值的大小无关。本次实训采用全桥电路。电桥供电电源为5V。2.2.2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由于传感器的输出为微弱的低频差分信号,其电压幅度为微伏级,必须经过放大电路进行调理放大,再进行测量。常用的放大电路可以由单运放放大器、双运放放大器、三运放放大器或直接由集成仪表放大器(如AD620、AD623)等构成。下面以三运放构成的仪表放大器为例说明仪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运算放大器选择高精度运放OP07。1)基本电路及放大原理图3 三运放电路原理图如上图,由运算放大器特性可知OP1: OP2: 由分压原理可得故 由于放大器OP

8、3为差值放大器,可知所以其差值放大倍数为当要改变增益时,仅须调整可变电阻R1即可。2)第二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图4 第二级放大器原理图第二级放大电路其实是一个增益可调的同相运算放大器,其作用是把第一级放大电路输出的电压进一步放大,以满足需要,工作原理如下:设U4的输出电位为V*out,输入第一级放大电路输出Vout,而可变电阻P2的实际有效接入部分的阻值为RP。对U4而言, 、+ 两端的电位应近似相等,即: 而流过R11 、R12电阻上的电流I11 、I12可分别表示为: ; 又因为 所以整理后,可得:放大系数(增益)为: 设电阻阻值分别为R11=10k,R12=10k,0RP10k,则第二级

9、放大电路的理论计算增益为:3)集成运算放大器OP-07OP-07有A、D、C、E各档,它是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具有极低的失调电压(10V)和偏置电流(0.7nA),它的温漂系数为0.5V/,OP-07具有较高的共模输入范围(14V),共模抑制比CMRR=126dB,以及极宽的供电电流范围(从3V到18V),双电源供电。AD OP-07的封装、管脚排列以及基本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OP07一般不需要调零,如需调零,可在1和8管脚之间接一个电位器,阻值可为20k,参见基本接法图。 图5 AD OP-07封装图 图6 运算放大器引脚图通过利用Multisim7仿真软件,可以得到参考设计电路。两级放大电路

10、Multisim7仿真如图7所示。图7 两级放大电路Multisim7仿真2.2.3 A/D转换的工作原理一般电子秤的A/D转换精度越高越好,A/D精度越高,电子秤的灵敏度越高。但12的A/D芯片价格比较贵,考虑到实验室条件,本次设计采用8位串行A/D芯片TLC549。TLC549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8位串行 A/D转换器芯片,可与通用微处理器通过SDO、SCLK、CS三条口线进行串行接口 具有4MHz片内系统时钟和软硬件控制电路,转换时间最长17微秒。允许的最高转换速率为40000次/秒。总失调误差最大为0.5LSB(最低有效位)。可用于较小信号的采样。2.2.4 数码管显示的工作原理采

11、用4位共阴数码管动态显示显示电压值。统一采用7407驱动数码管。首先显示一个数, 然后关掉,然后显示第二个数,又关掉,那么将看到连续的数字显示,轮流点亮扫描过程中,每位显示器的点亮时间是极为短暂的(约1ms),由于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及发光二极管的余辉效应,尽管实际上各位显示器并非同时点亮,但只要扫描的速度足够快,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组稳定的显示数据,不会有闪烁感。这就是动态显示。第3章 硬件设计3.1 电路主要结构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已有的应变式称重台,将四片应变片采用全桥形式接入测量电路,经过两级放大电路放大,再由串行A/D转换芯片TLC549进行A/D转换,转换结果送入单片机89C51,通

12、过7407驱动四位数码管显示电压值。接线如图8所示。图8 硬件系统电路结构3.2 12V稳压电路为确保给OP07供应稳定的12V电压。故设计12V稳压电路,如图9所示。图9 12V稳压电路 3.5 两级放大电路本设计采用两级放大电路,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采用三个运放构成的仪表放大器,后面的放大器将仪表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进一步放大。接线如图10所示。图10两级放大电路 3.6 A/D转换电路一般电子秤的A/D转换精度越高越好,A/D精度越高,电子秤的灵敏度越高。但12的A/D芯片价格比较贵,考虑到实验室条件,本次设计采用8位串行A/D芯片TLC549。TLC549与89C51接线如图11所示

13、。图11 A/D转换电路图3.5 数字显示电路采用4位共阴数码管动态显示显示电压值。统一采用7407驱动数码管。数码管、7407与89C51接线如图12所示。图12 数字显示电路图第4章 软件设计4.1 总程序模块设计在总程序中先将系统初始化,然后循环调用A/D转换程序、把A/D转换后的数拆成BCD码程序和数码管显示程序。程序流程图如图13所示。图13 总程序模块程序流程图4.2 A/D电路模块设计当为低电平时DATA OUT为高阻状态。转换开始之前,必须为低电平,以确保完成转换。89C52产生8个时钟脉冲,以提供作为549的I/O CLK的引脚输入。当为低电平时,最先出现在引脚上的信号为转换值的最高位。依次转换8个数据,直至8位转换完毕。程序流程图如图14所示。图14 A/D转换程序流程图4.3 拆字程序模块设计拆字程序既把A/D转换所得数据转换成BCD码,流程图如图15所示。图15 拆字程序流程图274.4 显示电路模块设计在单片机中实际的工作流程如下:先打开P2.0,送个位,然后关掉P2.0,打开P2.1送十位,再关掉P2.1,打开P2.2 送百位 , 再关掉P2.2,打开P2.3 送千位,由于速度足够快,那么我们将看到4个数显示。显示电路模块流程图如图16所示。图16 显示电路模块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