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2401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经理培训)曾国藩(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家好,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使我能够借广州讲坛这个平台,与大家相聚在温暖的冬日中的南国。我今天的讲题是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说的是人生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没有人不希望通过一个好的人生,那么好的人生怎么界定?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有着大致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有一句歌词平平凡凡认认真真。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业、有成就,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在成功的人生中也有一些层面的区分,有小的成功也有大的成功,我今天说的这个曾国藩,是属于大成功者,大成功是指人和事两个

2、方面的成功。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政治家或者是政客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说的具体一点,曾国藩在仕功建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仕功的建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的好的就更少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物,我先将把人生的履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关于曾国藩,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教科书上会有这个人物出现,也会有一个介绍。我今天的这个简单介绍,完全是根据史册,不是小说中人物的介绍。曾国藩活了62岁,但是拿今天来说是60岁,也可以勉强说61岁,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

3、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嘉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香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现在这个县已经被分为两个县了,划开,他是属于双峰县,他的家在双峰县也是很偏僻,是位于四个县的交界地方,我们中国的边区都是贫穷、偏僻、交通不方便,相对比较落后,这是我们中国边区的特点。当时他家里有这样几个特色,一个是四代同堂,他出生的时候他曾祖父还在,一直到他五岁时曾祖父去世。第二点,他家里三代同堂维持了很长时间,家里的实际当家人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一直到他的孙子正式做了吏部侍郎,才以78岁当时的高寿去世。第三点,他们家是

4、一个耕读之家,家里本业是种田,但是家里有读书人,他的父亲三兄弟,父亲是老大,一辈子做乡村小学的教师,是塾师,曾国藩的弟弟,老二也是以读书和种田双重身份度过一辈子,最小的一个弟弟刚刚成年就去世。这是他上两代的情况。曾国藩的兄弟姊妹很多,有五兄弟,四个姐妹,也就是兄弟姐妹有九个人,上面老大是一个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长子。而他的叔叔却一个儿女都没有生,他有一个弟弟排行老六,也就是曾国发被过续给叔叔做儿子。他家里女的都比男的大,而且大很多,祖母比祖父大七岁,母亲比父亲大五岁,但是家里并没有娶小老婆的情况,大这么多也是很和谐的在一起生活。另一个特点,他们家是真正世世代代以作田为生的,曾国藩家里

5、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家里没有人做过官,也没有人有过科举上的收获,完全是一个农民家庭,直到他的父亲才有了一个秀才,而这个秀才得之很不容易,曾国藩的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所以在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他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翰林。 他中了翰林,28岁,按照当时的规矩要读两年书,可以在北京读也可以在家里读,曾国藩没有在北京读而是回到家里读,读了二年到30岁时才正式离开家乡走出湖南到了北京,通过翰林院的最后一次考试,正式成为翰林院的一个翰林,也开始了曾国藩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6、,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曾国藩的起步是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什么意思呢?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处级是七品官、七品县太爷,县长就是处级,他是从七品,比正七品矮一个级别。他由这个很低的,可以说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的时间,在他37岁时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当年37岁做到从二品大员,在湖南一代是空前绝后,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因为之后清朝很快就灭亡了。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度的升官,连他在内只有三个人。到了39岁,也就是二年之后,他正式的做起了吏部侍郎。二年前是副部级,具体了做副部长的资格,薪水和待遇都是副部长,但是没有一个空缺出来,二年后有了空缺正式做了副部长。大家不要以

7、为副部长也不是很高,今年在北京听我讲课,来了175个副部长级的,已经算是比较多了,他们说北京有五到七倍左右的部长级。但是曾国藩时期不一样,当时中央只有六个部,北京六部口就是当年六部衙门的口子。六个部每一个部是两个正部长四个副部长,也就是两个尚书四个侍郎,为什么设两个部长呢?是为了照顾满人,有一个部长一定是满人,还有两个副部长也一定是满人或者是蒙古人,汉人只留下三个缺,一个部长二个副部长,北京城里的副部长只有18个缺,可见不容易,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极大福了,大员已经是中央高级官员了,要从二品以上。曾国藩在北京呆了七年,就已经做到了从二品大员,九年之后正式做了吏部侍郎,也就是副部

8、长,非常不容易。还不止这些,他42岁离开北京,这三年时间他六个部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哪一个部缺了部长,临时找不到就是他来兼,除了财政部他没有兼任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等等他都当过。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第一曾国藩的官运很好,很会做官,第二他的官声很好、名声很好,大家都要他去。假设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变发生,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估计,他是晚清政坛上一颗新升的新星,不用十年十五年完全可以从尚书到大学士,这是毫无问题的。他是怎样做官的,为什么官可以升的这么顺利这么快,他有一次一次性升了4级,这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我曾经在评点家书中说到,做官一定要有这样的阶段,否则他按照级别去熬,九品十八级,熬到退

9、休的时候也可能只是一个三品官、四品官。如果你要在中年的时候,能够进入高位,以后能够从容的施展你的政治才干,必须有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过程,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官如果没有超级提拔的过程,也很难成就一个政治家。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主持人给我两个小时,我不能展开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不是说教给大家怎样做官,而是我们很好的研究中国的官场文化,今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讲一讲曾国藩为什么官运亨通,他是真的有做官的诀窍。从30岁到42岁,他在北京城里做了12年的太平京官,将官做的可圈可点。在42岁这一年,他因为母亲的去世回家奔丧,当时朝廷不管你做多大官,你的父母去世必须要回家奔丧,官要辞掉,朝廷的俸禄

10、不能拿,要回家守三年。我在评点家书里说到这真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以孝道来平衡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中国的文化我们过去都是批判很多、否定很多,比如说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确实不合理,但是有另外的东西来平衡,使得这些东西能够和谐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平衡的机制,中国女性几千年都是受压制的阶段,何来一个民族的生机?如果女性就是受压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和谐?为母亲守三年,这就是一个平衡的机制。曾国藩回到家里为母亲守丧,这时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出来,来到湖南,很快战火燃遍三湘四水,中央很短时间下了43道圣旨,在江南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曾国藩第一个被任命为团练大臣,这也不是随便任命的

11、,曾国藩是当年43个团练大臣里最具备条件的人,一个他是中央暂时在地方为父母守丧的二品大员,在海内外很有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年龄也正当做一番事业的壮年,42岁,非常理想的一个团练大臣。而且湖南历史上有办团练安定地方的沿革,湖南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白莲教动乱时期,湖南就是靠团练安定了地方,所以太平军打进湖南很快湖南各地就办起了团练。曾国藩就从这里从一个文官转变成了一个在军营里,在戎马中办事的将军,开始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第三个阶段。经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曾国藩将一支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在同治三年将南京打下。朝廷封他为一等侯爵,当时到曾国藩时,前面被封为侯的人只有四个人,曾国藩是第五个人,而这

12、前面四个人全部是军人出身。自古以来书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往往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万户侯,他是一等“毅勇”侯,当时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做到了。同治四年五月到同治五年十一月,曾国藩奉命与捻军作战,但是这个仗打的并不好,他辛辛苦苦布置的策略,在同治五年八月被冲破之后,宣布了他治捻无效,怀着愧疚的心情,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年底离开了军营,回到了两江总督任上。军事首领的人生阶段就结束了,后来曾国藩做过保定直隶总督,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天津教案(?),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件事给他很大的刺激,后来同治九年八月又发生了刺马案(?),曾国藩又奉命调到南京,再次担任两江

13、总督。同治十一年2月初4,也就是15年前同一天他父亲去世的一天,曾国藩因脑中风去世,发病到去世也就是45分钟。他死后朝廷封他一个谥号文正,只要有翰林做过二品大员朝廷都会给号包含“文”字,然后再加一个字,这个字就看你在生表现业绩而定。我们以中国主流文化来界定曾国藩人生的大成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所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华夏文化,要求人积极的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传统主流的文化对大成功也有一个表述语,那就是“内圣外王”,所谓的内圣也就是指心中充实着圣人的学悟和道德,或者说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的修炼,让自己的

14、人格日趋完善,人品的不断圣化。我们过去中国提倡圣人作为标准,他实际上是要求你不断的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其实是不可能做到圣人,人非圣人谁能无过?外王就是建立王者之业施王者之政。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看曾国藩,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方,甚至提出了不为圣贤极为禽兽的极端口号,内圣他做到了,奉旨平定叛乱,将动乱14年社会重新纳入了封建社会的管理。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今天不能展开,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是很大的一个课题,在曾国藩日记里真实的记着当年因为长年战争的原因,公然有人肉出售,一开始是80文,后来是120文,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是因为战争,所以当时首要的任务是要安定,是要结束这个战争,让人真正过上人

15、的生活,所以我们不来评价这个战争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曾国藩平定了这场战争,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是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如果我们从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走的是一条标准的内圣外王的道路。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业,左传中有说到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是获得成功了。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道行被获得赞美,他的文字有千语万言流传于世。在中国世人的心中,一般都认为人格的修炼也就是圣化,他是与从政,也就是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很难完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圣化是属于理想性的东西,理想的东西只能在山洞中修炼,但是整治社会是一个公共的事情,可以说人心很复杂,甚

16、至可以说人心很险恶,必须要施行一些以毒攻毒的手法,通常就认为深入社会不能以圣贤来做,只能以英雄豪杰的方式来做。当年曾国藩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他说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所以从古至今内圣外王或者说立德立功立业等,中国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中间有一个对立的东西,就是道德圣贤和事功这几个方面是对立的,很难统一起来,又做圣贤又建立事功,很难。但是曾国藩可以说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做到了,所以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少之又少。我们下面谈一谈曾国藩的修身,也就是他的人格修炼对他事业的帮助。曾国藩在到了北京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缺了二个东西,第一个他缺了实际的学问,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再说到。第二个,他缺了人格修炼这一项,因为过去忙于读书做八股文应试诗,目的是要敲开功名大门,就像现在的小孩子读书应试教育一样,他忽视了对自己道德品行人本身的修炼这门功课,到了北京之后,曾国藩得到了一个名师谭健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