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23946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管理)后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王妍仪_(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项目名称:后web2.0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基于网络文化事件及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作用的调查分析 项目类别: 1 (1-创新训练、2-创业训练、3-创业实践)负 责 人: 王妍仪 所在院系: 会计学院 专业年级: ACCA1001 联系电话: 15271926902 指导教师: 郭磊 职称 副教授 季小琴 职称 副教授 申报日期: 2012 年 4 月 20 日填 报 说 明一、填写申报表之前,请认真阅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文件。二、请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地填写申报表中的各项内容。表达应明确、严

2、谨、简洁。三、“项目所属一级学科”应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12个一级学科门类中的一种或多种(跨学科)。四、“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信息”第一栏请填写项目负责人基本信息。五、申报表请用A4纸打印,表中除签字盖章内容,请尽量打印填写,页面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做成附件附于表格最后,于左侧装订成册。申报表需提交一式三份,需经项目参与人员签字,指导教师和所在学院审查、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目录项目概况4项目内容简介5立项背景5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现状5研究意义8研究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9参考文献11其它背景资料12 主要内容17网络文化事件调查分析17

3、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分析22实施目的25调查分析网络亚文化校园影响25基于调研的引导管理策略27项目特色与创新点29申请条件29项目方案31项目人员分工安排表.31项目实施时间表32预期成果形式32经费预算32申请人承诺33附件一:针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36附件二:访谈问题372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后web2.0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及管理策略基于网络文化事件及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作用的调查分析项目所属一级学科法学、管理学申请经费(元)大 写:壹万零捌元整小 写:10008项目起止时间2012.62013.4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信息姓 名(签名)学 号学院、专业联系电话E-mail1008010245会

4、计学院 ACCA1006020149工商管理学院 贸易经济1004000843法学院 法学1004080193法学院 行政法制0906070143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指导教师信息姓名(签名)学院职称联系电话E-mail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13908648534无会计学院副教授 二、项目内容简介(立项背景、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目标)一、立项背景(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现状亚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由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造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它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二战后,后现代意义上的亚文化出现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垮掉的

5、一代”艺术、“嬉皮士”文化、“朋克”文化等种种离经叛道的青年亚文化时尚先后闯入人们的视线,极大的影响并冲击了世界主流文化。中国较为典型的亚文化潮流开始于改革开放后。当时特殊政治经济环境下的青年们普遍对生活充满迷惘,从而出现了穿喇叭裤的文身族群和摇滚青年。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80后”青年主体的文化观念与世界青年文化快速接轨,在后web2.0时代,中国出现了基于本土环境发展的网络亚文化,并对当代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亚文化是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边缘文化,是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时代,以

6、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了网络亚文化。当前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恶搞事件、流行语和火星文等。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能逐渐为主流文化承认,并成为网络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用于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网络流行语,是目前最受青少年网民欢迎的网络亚文化表达方式,并被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如“打酱油”、“囧”、“穿越”等网络语汇不断产生并流行于我们耳边。而近几年,我们可以在央视新春晚会上看到网络流行语被运用到各种小品相声表演中,这表明网络亚文化正在影响主流文化,并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屌丝”、“高富帅”等新兴概念频繁出现在社交

7、网络平台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群体开始惯于在生活用这些词汇指代自己,对校园文化产生极大影响。不管主流文化如何轻视或者抗拒这种文化潮流,汹涌而来的网络流行语,还是无法避免地成为了当今青少年表达自我的最坚硬的亚文化语言。恶搞是网络亚文化的另一种典型代表。恶搞,并非恶意,而是种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情感,也是种滑稽的模仿。网络中恶搞无处不在,大到世界政坛,国家元首,体坛明星,小到芝麻蒜皮,打架斗殴。恶搞来源于网络却又超出网络本身的局限,开始演化为网络文化产品,从近日由中学生语文书籍所引起的“杜甫热”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恶搞行为通过网络社交而成为全民娱乐,其影响力最后也被运用到商业广告中,从而产生商业价

8、值。与流行语一样,恶搞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此外,文化“丑角”现象在网络中大批涌现并在现实中走俏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芙蓉姐姐、流氓燕、红衣教主、石榴哥哥、凤姐等人接踵而至。“信春哥,不挂科”、“信凤姐,得自信”两个段子在网络中迅速走红,并且成为某些网民的座右铭。近日,在“2012年星光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坛”上,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表示将不允许网络红人、有丑闻劣迹的人物上电视做嘉宾,同时禁止职场服务类节目互相打击,通过恶搞博取收视。“现在出现了邀请网络上很有争议的人物、炫丑的人物到电视媒体上而且是黄金时间做节目的情况。我们要及时

9、纠正、扭转问题,一种错误不能一犯再犯。”这说明文化“丑角”现象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已引起各界关心,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管理及引导网络亚文化的发展。Web2.0时代作为网络文化的依附体,以其网络交互性,信息的快速传播性,以及透明性对当今社会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在完全不同的在线社区之间创建一个更加紧密的社会构造,可以说,Web2.0时代的到来就无法避免的伴随着网络亚文化泛滥的热潮。典型的web2.0站点主要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Wiki等等,而许多网民通过在这些网站的发帖、分享、转载、评论,使网络亚文化迅速形成,并且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对青年网民思想产生重

10、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引导、正确利用网络亚文化也成为当今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近几年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主流文化而言,以娱乐消费、“恶搞”文化为特色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当然包含许多消极性与非建设性的意义,它隐含对主流正统文化一定的排斥反叛倾向。如今,它在青年社会中呈现出普遍繁荣的迹象,青少年利用网络新词与恶搞等方式抒发心中不满,则也逐渐显示出它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某种断裂态势

11、。而这种冲突和断裂,意味着当前有一部分网络亚文化与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已存在隔阂,并且对当今的青少年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换句话说,在后web2.0时代的以社交网络平台为根基的当前社会,青少年则更容易被新鲜、独特的网络亚文化所感召,从而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了解网络亚文化的校园影响并积极引导、减少其消极影响在当前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相关研究现状在当前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有很多专家学者也对亚文化进行了分析,但大多数都是对网络亚文化的消极评价。如湖南师范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蔡骐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

12、;张高云(2007年)认为青年亚文化的反主体、反权威、去中心化、通俗化等特点后现代主义正好与具有边缘意识、发抗叛逆情节的青年人思想产生共鸣。有的学者还认为网络亚文化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将人分成了“高富帅”、“屌丝”也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隐阶级性的自嘲;而陆扬(文化研究概论,2008年)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青年亚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却没有阶级色彩,因“80后”多为独生子女急于摆脱家长的束缚,而表现为以网络亚文化的形式来抵制“父辈文化”。由此可见,对于亚文化的影响以及性质的定义,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对此,国内学者多以青年网络亚文化为突破口,且注重青年网络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钱炯在2002年就著有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2007年也有杨春荣写的青少年集体狂欢的新主题;鲁满新在2007年高校校园亚文化与研究生群体文化关系研究中,更是将将校园亚文化定义为“为与高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价值追求不一致的、在一时期内为整个大学生( 包括研究生) 群体所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