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2384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经理培训)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引导师范生探究传统节日的国学内蕴” 弘扬节日文化系列讲座登高采菊忆重阳重阳节俗探究主讲教师 韩彩虹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六列为阴数,九列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名为重阳,这一天也被称为重阳节。一、 重阳节的来历 远在战国时,屈原就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在重阳时有宴饮的习俗:“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过重阳节的习俗已经定型。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

2、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追根溯源。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这样写道“(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以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有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的回忆,“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说从这时候开始,民间就有了重阳节求寿的风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时的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从上面的这些历史记

3、载我们可以看出,求长寿和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容,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的一种衍变。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香味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是家居的

4、火神,由此可以发现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对此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节在民众生活中慢慢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节大概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

5、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季节感受展开。二、 重阳登高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的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子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

6、,更有吸引力。隋代孙思邈千金方中记有:“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这里描述的隋代风俗,以与后世相近似。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篇有:“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履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尘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的习俗颇为盛行,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槐,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

7、野餐、烤肉食用。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还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人认为九月九日这天,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为老阳,阳极必变”,对人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宣于长久”之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时,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

8、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唐代文人写了大量的登高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比如杜甫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王勃于重阳节在滕王阁上写出千古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三、 吃重阳糕据史书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大人将重阳糕搭在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制作重阳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

9、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代替茱萸。现在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关于重阳糕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梁录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借谐音相似。另外有人认为重阳糕的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

10、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示呈祥纳福的祝吉。宋岁时记称“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已见对糕之佐料饰物的谐音表达。帝京景物略等风俗史料皆有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的记载,民间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歇歇手”的谚语,所食花糕中的枣、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蛮王狮子”等图案,隐含着少妇向娘家乞求早生儿子之祝吉的动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九月初九吃重阳糕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刘宾客嘉话录里载有袁德师因父讳高而不敢随“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话;唐六典膳部中,也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只是重阳节物之名。其道理就像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里所说的:“其时蜀秫并收,以因黏米嘉

11、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就是说,古人认为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它蒸作糕点一类的食品祭祀先人并祭祀神明,吕原明岁时杂记称“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阳尚糕食,而重阳为盛”,恰能勾画出重阳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两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旱,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可以知道在各种节日吃糕的风俗由来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俗的流行,才演变成为该节日的专有食品。只是喜贺秋成的民俗含义仍留存许久。又有一说,认为重阳糕的源头是先秦的食品“蓬饵”。“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富于粘性的食品,现代汉语辞书多释为“糕饼”,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蓬饵就是用蓬子和米粉掺和在一起

12、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饵”之语,可以推断这一习俗不会始于汉初,应该是先秦的传统。四、赏菊并饮菊花酒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

13、陶渊明更接近。艺文类聚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引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晕、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五、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习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避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

14、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干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为紫红色,有温和、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以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如此,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

15、戴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明清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以祈求长生与益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六、重阳诗词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唐)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