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1791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0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设计)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民自治的内源性组织资源何以可能?浙东“刘老会”个案的政治人类学研究本文为2007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金项目转型期“空巢村”治理与村老人协会(课题编号:07CGSH006Z)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作者先后五次前往实地进行田野调查(20070107-10;20070404-07;20070724-27;20080404-07;20081006-08 第二作者第三、四次同行),本文依据的田野资料主要来自这五次田野调查。谨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金、刘家村老人协会村两委会等有关人士表示谢忱! “刘老会”是“刘村老人协会”的简称;“刘村”是研究对象村庄的“学名”。阮云星 男,法学博士

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婧 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摘要:本文依据当代民间文书资料和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复原了一个村庄老人会十多年自治成长的过程,分析了这个内源性自治组织成长的内外契机和实践的学理的意义。本文提示,村庄次级自治组织的培育是村民自治农村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生长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分群理论等新视角有助于老人会等乡村自治组织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在场有助于村民等自治实践主体培育乡村自治组织的自觉和学科知识的增长。关键词:村民自治,村庄次级自治组织,“刘老会”,政治人类学,年龄分群*本文首刊于社会学研究,2009/3(第112-138页)。上文

3、是投稿文稿,后有编辑修改;请以社会学研究为标准版本(作者附记)1引言从闽东义序的“宗族”研究到浙东的“刘老会”研究,政治人类学或者说人类学的政治分析的视角始终是笔者重要的或曰主要的研究路径。若从十多年前选择义序“宗族乡村”的政治人类学回访研究作博士论文论题时的一个素朴的问题意识传统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宗族(关系组织)的现代转型及其研究成果,无疑有助于转型期其他社会关系组织的现代转型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自觉 看,这篇“刘老会”研究的文章或许把这种期望体现的更加明晰和具体;村民自治的实施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庄自组织资源的状况,村庄自组织的培育势在必行却又是难题,浙东“刘老会”研究的较为细密的资料和问题梳

4、理 即本文第二部分依据的初稿,该初稿当时也经两作者往返作业了四、五遍。的呈现,或许可以(部分)回答“村民自治”的自组织资源何以可能的问题,权且作为引玉之砖。一、 镜头与景观: ZM乡村生态中的“刘老会” “我们的在场”被认为是反思性科学的前提 参阅,美麦克布洛维.拓展个案法.同氏.公共社会学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pp.77-138;按此认识来自觉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的话,或许可以说他们有大致如同镜头与景观之关系的一面。镜头这种人类认识之“镜头”构成复杂,不同要素的构件 大到对人类认识论新探索的自觉、小至对具体研究的理论方法的设定以怎样的结构进行组合,决定了镜头的规格和品质。笔

5、者赞同布洛维(Michael Burawoy)的“知识的增长”说 前揭,布洛维著,p.79,期待知识的增长带给“镜头”新的品质新的魅力。“刘老会”进入笔者的镜头也许属于“无心插柳”的偶然,可这“意料之外”的景观,却又似乎是在笔者举目聚焦的“情理之中”。 2005年下半年,一位学生提交的暑假调研报告让笔者颇为欣喜。首先,这是一篇选择了自己的家乡进行乡村选举的田野调查式的研究报告;其次,这一来自一个具有宗族传统的主姓村的调查报告,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可供备选的浙江宗族乡村研究点的信息 笔者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宗族风土论”(中文文献参见,义序宗族的重建,庄孔韶等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類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

6、学出版社,2004年7月,84-115頁,尤其其中的108-115页;又见近刊,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32页,尤其其中的26-31页。这个假说,还需要相关研究的对话和验证。 2007年初,笔者在这位学生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刘村。景观 景观也有其复杂的结构,表象、里面的内容和凝聚的意义、包括“在场”要素在内的各种“对话”形成的情景流动。刘村是浙东三门县ZM社区(工作片)的一个人口近千人的刘氏主姓村庄 村委会建制村庄,在近千人的人口中,刘氏约有800多人(300多户);村庄隶属于三门县亭旁镇。目前,在镇与村

7、庄间还有一个准行政建制的“SM社区”的工作片。(SJ070107)。 图1 刘村村域图ZM社区位于县城海游镇南部约10.7公里,地处浙东沿海腹地的半山区地带,姓氏文化发达;历史上经常处在几个县级行政区划交界的边缘地带,1940年以后隶属三门县,直到2001年大致保持着一个乡镇行政级别的建制,此后撤乡并入亭旁镇。刘村建于1948年,位于ZM社区西北部,该地块山田参半,村的东北隅是山地,两条溪流沿山从东到西的一条小溪流(板溪)汇入从南向北的溪流(南溪;合并后向西北方流淌而去的大溪流为“金溪”)把村庄分割成村西(内含上下阁的刘庄)和村东南(找田)这样两个一大一小的自然村(图1)。 这部分文字主要依据

8、浙江省三门县地名志,1986年版,参阅,p.215,217。但文中地名(溪流、自然村等)均为学名。图1依据2007年亭盘镇提供的图视资料整理而成。冲着“宗族”变迁研究(村落的选点预备调查)而去,自然特别关注有关宗族的蛛丝马迹。宗祠、族谱、姓氏与聚落首先进入了笔者的视野,有了局内人的社会网络,笔者不但一睹轻易不示(外)人的刘氏、梅氏和王氏的族谱 这次田野调查翻阅的族谱有:刘氏宗谱(1994甲戊年重修)、宁海刘氏宗谱(民国癸酉年修)、梅氏宗谱(1997年春重修)、王氏宗谱(1994年重修)。该地区宗谱的修撰收藏方式仍较为传统,修谱不多印, 严格收藏、不示外人;如,梅氏中门前房派规定“族谱由最小辈分

9、最年长男丁保管,每60年传接一次”(梅杰宗族势力对乡村民主的影响:刘家村2005年选举考察,2007年,浙大未刊学士论文,p.4)。,还走访了周边村落,初步确认了具有颇为鲜明的宗族记忆的ZM社区的文化中心区域、尤其刘村的研究价值。定睛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有着几度喧嚣而眼下颇为静寂的刘村,如果将镜头聚焦在具有象征意味的公共空间的话,大致有四大设施悄然定格,成为一道古色流水、老树新枝的景观风景线。日夜流淌的金溪划分了刘村的自然格局,也成为这一景观风景线的一种背景。金溪东岸(村东南自然聚落)座落着本村主姓刘氏的刘家宗祠;金溪西岸(村西自然聚落)面溪耸立着ZM地方大姓梅氏(仅中心区域约有2000余人,刘村

10、约为100余人)的梅长者祠(晋代弃官隐居此地的梅氏始祖之祠);西岸的西北一隅,南旁民国刘家“英古”中学 校名已学名化。关于这所私立学校一说为中学(前揭,浙江省三门县地名志, p.216),一说为军校(SJ070108)。旧院落而建的是三层高的原ZM中学教学楼(村两委会设在二楼的一个大间里);而西岸的西南角有一围别致的两层楼的“四合院”,它原为民国时期刘家一位将军的府邸,几年前还一直为ZM乡政府的办公楼,眼下,位于院东面靠北的不大的院门门框上挂着的牌子是“三门县ZM乡刘村老人协会” 2005年底刘老会搬入此院落,此前则设在刘氏祠堂。与平日大门紧闭的梅长者祠、空荡闲置的刘家宗祠和显得冷清的村两委会

11、相比,刘村老人协会的院落内外散发着较为浓厚的公共空间的气息。院落周遭,零星贴有县、镇政府的有关公告,不时可见进出往来的村民们(老年人居多)的身影。跨进“四合院”,进入天井的通道两旁是黑板报(南间理发室北墙面)和通告张贴栏(北间器物间的南墙面);视线的尽头是院落的西北角(院西厢的北外间内外和北厢西间物品收纳室外面是棋牌活动室/区),只见阳光下三五成堆的老人或在棋牌桌上娱乐、或在与谈伴或孙辈孩童静享融融日光。步入天井,豁然开朗,天井虽不大,但以它为中心的场院干净整洁。环步院内,院西厢是一个可用于集会和餐饮的大通间,其北头的院墙(即北外间院墙,北端内间是厨房)是“刘老会财务月结公布”栏,上面抄写着月

12、收支大项明细,其南头的院墙上张贴着不久前乡村人大代表选举时的村选民资格红榜;北厢中央间也是棋牌活动室;东厢中间室是简易厨房,南间为图书阅览室;院南厢中间室为“刘老会”的办公室,两旁室是库房。一楼图书室南侧和北厢西头收纳室西侧为楼梯,拾阶而上,二楼有数间房间,存放历年帐目文书资料等。人类学者的职业敏感,使笔者对如此井井有条的景观背后的关系和组织感到兴趣,闻讯而来的会长理事们把笔者迎进“刘老会”办公室;当刘老会的组织者们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和抽屉、匣柜时,鲜活的“自治”记忆话题和记录收存完好的各种刘老会文书资料,更让笔者喜出望外 史记2000-200145篇,民间契约文书 1998-200730份,年

13、度按月结算帐目票据等多数。下文(尤其本文第二章的前半部分的描述)主要是依据这些资料和实地访谈内容整理而成。注中用简易编号,如,SJ003,FT001等,其中,SJ表示“史记”,FT表示访谈,数字为资料顺序编码。二、 现场与记忆的“自治”:“刘老会”的实践与书写“在场”给“自治”现场增添了新的酵素。为了鸟瞰,为了翻阅记忆,以下还是让我们与生动具体的现场拉开距离 也由于篇幅所限,“自治实践的现场”的展开留待另稿。,以静听书写的记忆诉说为主,而辅之以有限的现场动态,概观十多年来“刘老会”的“自治”历程 跨度十年,近百篇的“刘老会”文书资料为人们呈现了当地老人们的“自治”记忆和实践过程。参加注14。2

14、.1“刘老会”的缘起和发展概述(1993-2008)当代刘村老人会缘起于政府的推动,而逐渐走向实际的基层老龄群众的自治性民间团体。1993年村两委指定原村老支书记担任会长,经过动员,第一届刘村老人协会成立 动员入会的会员有102人,会长外还有副会长一人,会计一人,出纳一人,娱乐场管理员一人。(SJ033等)。会员们是被动员入会的,然而他们也是被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性”教育的新老人,在会员们的要求下,从第二届(1998年初)开始,这一底边社团采取了选举的方式来产生自己协会的领导集体;第三届(2000年底)选举规范化了,较为实质性的、程序化的民主选举在这里实践(参见下文2.3.1),刘老会民主管理

15、的组织和构架基本成型 1997年底至1998年初期间,由大多数会员提议,采取选举方式产生刘老会第二届领导集体,成功改选会长一人(退休回乡人员LXK),副会长一人,再由会长提议聘请副会长、会计、总务、日常管理员各一人,出纳和财务审查各由一名副会长兼任;协会以七人组成一个核心小组,以十三人组成一个理事会,对协会进行管理和监督。此外协会内下分四个组,配有正副组长。理事扩大会议组长参加。2000年农历11月18日,刘老会选举领导小组组织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民主选举,他们制作、发送“选票”,选举产生了第三届领导班子:会长一人,副会长两人,理事四人。目前,刘老会基本上沿用了会长,副会长,核心组(正副会长+理事四人)和理事会(核心组+会员代表)的组织领导结构,历届只在理事成员的人数上有所变更,但基本保持在十三人左右。从第二届刘老会开始,协会逐步明确了“集体领导,民主管理,广抓经济,紧缩开支,扩展事业,勤俭办会” SJ003等原则,在扩充组织机构、加强协会领导、建立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8、1999年被县委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1年随着当地的大乡镇制改革的实施,位于刘村的ZM乡政府被撤销,刘村出现了随乡村行政中心撤销带来的流动人口商业信息等局地经济的遽然消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