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地理复习提纲(全)上课讲义.pdf

上传人:weil****i173 文档编号:12769431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地理复习提纲(全)上课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初中地理复习提纲(全)上课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地理复习提纲(全)上课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地理复习提纲(全)上课讲义.pdf(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表面积约5 1 亿平方千米 2 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证据 站得高 看得远 海边看远方来的船 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月食 地球的卫星照片 麦哲伦环球旅行 二 地球仪 1 经纬线和经纬度 经线与经度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经线有无数条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 线为 0 经线 又叫本初子午线 经度的最高度数为180 纬线与纬度 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纬线也有无数条 到两极等距

2、离的纬线叫0 纬线 又 叫赤道 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2 经纬线的特点 3 特殊经纬线 名称分界线 1 东半球范围 20 W以东到 160 E以西 2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 极圈以内为寒带 回 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 3 纬度在 30 内为低纬度地区 在60 以 上为高纬度地区 在 30 到 60 之间为中纬度 地区 南北半球赤道 0 纬线 东西半球20 W和 160 E经线 五带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高中低纬地区30 60 纬线 4 经纬网及其判读方法 经纬网判断方法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 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 E 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 W 以赤道为起点 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 S 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 N

3、注意 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 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 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 向下增加 为南纬 东西半球判断方法 经度少于20 度在 东半球 经度大于160 度在西半球 经度大于20 度少于 160度看字母 E为东半球 W为西半球 注意 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 区 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 也不在南半球 三 识图 1 特殊纬线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2 地球五带 热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南温带 北温带 3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四季分明的是 名称长度形状指示方向备注 纬线不等圆东西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 极点为特殊纬线 经线相等半圆南北地球仪上赤道长为经线长的2 倍

4、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及概况 运动形式运动中心周 期方 向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地 轴一天自西向东昼夜更替 时差 公转太 阳一 年自西向东四季变化 二 地球的公转 1 公转示意图及两分两至 以北半球为例 比较项时间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夏至日 A 6 月 22 日前后北回归线昼长于夜 秋分日 B 9 月 23 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 C 12月 22日前后南回归线昼短于夜 春分日 D 3 月 21 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 一年中离夏至日最近白昼时间最长 同一时间 夏季越 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冬季越往

5、北白昼时间越短 3 影子长短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 夏至日影子最短 冬至日影子最长 同一时间 离直射 点越近影子越短 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三 四季划分与五带特征 1 四季划分 春季 3 5 月 夏季 6 8 月 秋季 9 11 月 冬季 12 月 一 次年 2 月 南半球季节相反 2 五带特征 热带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寒带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 北温带四季分明 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节 地图 一 地图三要素 方向 比例尺 图例和注记 二 方向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1 有指向标的地图 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 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平行移动指向标 2 有经纬网的地

6、图 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 既无指向标 也无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正视地图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来判定 三 比例尺 1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注意单位要统一 1 千米 100000厘米 2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如1 100000 线段式 如 文字式 如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 千米 3 比例尺的大小 可将比例尺化为数字式 当分子都为1 时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 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大小与范围 内容的关系 比例尺大小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程度 大小详细 小大简略 四 图例和注记 1 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特定的地图符号就叫图例 如 2 用来说明山

7、脉 河流等名称的文字 以及表示陆高海深的数字叫注记 如 8844 43 米 五 地图分类 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 要特征 如人口分布图 气候类型图等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第四节 地形图 一 海拔与相对高度 1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又叫绝对高度 2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非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单位都采用米 3 世界海拔最高点是 珠穆朗玛峰 中尼边境线上 海拔最低点是 死海 中国海拔最 高点是 珠穆朗玛峰 海拔最低点是 吐鲁番盆地 二 等高线地形图 1 等高线 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 等高距

8、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等高线越密集 坡度越大 等高线稀疏 坡度小 三 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共5 种 1 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判读方法如下 五种基本地形的区 别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 2 六种地形部位 山顶或山峰 陡崖或断崖 山脊 山谷 鞍部 盆地或洼地 山顶 A和 B 等高线闭合 内大外小 盆地 F 等高线闭合 内小外大 洼地 山脊 E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 指向低处 成分水 岭 山谷 D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 指向高处 有河流 发源 鞍部 C 两山顶的连接部位 陡崖 G 等高线重叠的部位 四 地形剖

9、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1 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图 2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基础上用颜色和色调表示地形地势 绿色表示低平原 黄 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白色表示雪山冰川 蓝色表示海洋 其优点是醒目 有立体感 名称海拔形态 山地 D 500 米以上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 高原 E 500 米以上外围较陡 内部 顶 部 起伏和缓 丘陵 B 500 米以下起伏不大 坡度和缓 相对高度在 200 米以下 平原 A 200 米以下起伏很小 宽广平坦 盆地 C 无要求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区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 中国的地理位置 1 从半球位置看

10、 中国位于东半球 北半球 2 从纬度位置看 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 大部分在北温带 小部分在热带 没有寒带 3 从海陆位置看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 位置的优越性 1 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纬度南北跨度大 使南北气候差异大 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面临大洋 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 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 加强与中亚 西亚 欧洲等的联系 面临大洋 背靠大陆 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 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 在我国东 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三 中国的疆域 1 陆

11、地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 仅次 于俄罗斯 加拿大 居世界第三位 管辖 的海域面积约300 万平方千米 陆上边界 线长 2 2 万多千米 大陆海岸线长1 8 万 多千米 2 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最北端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 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53 N 最南端 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4 N 南北跨纬度约为50 度 南北最大距离约 为 5500 千米 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 万 里雪飘 南方绿意盎然 最东端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135 E 最西端 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73 E 东西跨经度约62 东西相差约4 个小时 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 千米 因而东部乌苏里 江上旭日

12、东升时 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 我国的临海与岛屿 自北向南依次为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内海 渤海 E琼州海峡 我国最大的岛屿 台湾岛 4 中国的陆上邻国 14 个 F 朝鲜 G蒙古 H俄罗斯 I 哈萨克斯坦 J 吉尔吉斯斯 坦 K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 巴基斯坦 N印度 O尼泊尔 P不丹 Q缅甸 R老挝 S越南 5 隔海相望的国家 6 个 T 韩国 M日本 L 菲律宾 W马来西亚 Y文莱 Z 印度尼 西亚 四 中国的行政区划 1 三级行政区划 省 县 乡 2 我国有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 包括 23 个省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 2 个特 别行政区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3

13、特殊省 部分省区简称 行政中心表 a 北回归线穿过的省 4 个 F台湾 G广东 H广西 A云南 b 邻国最多的省 面积最大的省 J 新疆 c 邻省最多的省 跨经度最大的省 I 内蒙古自治区 d 跨纬度最大的省 M 海南省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 众多的人口 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0 年统计的数据为 12 95 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21 2 人口方面的突出特点 人口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3 人口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人口分布特点 东部人口密度大 尤其是沿海地区 西部人口密度小 5 人口地理界线 黑河 黑龙江 腾冲 云南省 6 我国

14、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河南省 人口最少 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国家 一 多民族的国家 1 我国共有 56 个民族 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1 6 少数民族 55个 2 民族分布状况 汉族遍布全国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 西北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 3 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4 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a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主要分 布在西藏 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 回族 西藏自治区 藏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 维吾尔族 内蒙古自

15、治区 蒙古族 c 台湾省 高山族 海南省 黎族 东北地区 满族 二 民族政策 平等 团结 自治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两 简 称 的 省 A云南省云或滇昆明五 个 自 治 区 I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B贵州省贵或黔贵阳J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C四川省川或蜀成都K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 D陕西省陕或秦西安H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 E甘肃省甘或陇兰州L 西藏自治区藏拉萨 简 称 难 写 省 上海沪上海简 称 难 写 省 江西省赣南昌 重庆渝重庆福建省闽福州 河北冀石家庄广东省粤广州 河南豫郑州海南省琼海口 湖北鄂武汉安徽省皖

16、合肥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一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 地势的特征 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沿36 N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 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 海拔高度 3 三级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 2000 米之间 盆地和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 贵高原 准噶尔盆地 塔里 木盆地 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 米以下 丘陵和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 中下游平原 东南丘陵 山 东丘陵 辽东丘陵 4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地占比重最大 为33 山区为山地 崎岖的高原 丘陵地区 的统称 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 3 5 主要的山脉 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山脉名称 东西天山 阴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东北 西南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长白山 武夷山11 台湾山脉 12 西北 东南阿尔泰山脉 13 祁 q 连山脉 14 南北走向贺兰山 15 横断山 16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