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2769230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讲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作者简介。来源:Z|xx|k.Com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古代英雄的石像。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背景探寻。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是一篇关于阅读和作品鉴赏的专论,包括“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四部分,本文节选自第二部分。来源:Z*xx*k.Com3知识链接。文艺鉴赏文艺鉴赏,是指以文艺作品为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2、体验。是一种审美活动,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始终伴随着鉴赏主体丰富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审美愉悦性、形象再创性和情感共鸣性是其基本特点。文艺鉴赏是鉴赏主体对文艺的综合感知能力的体现。鉴赏能力的养成,首先是要有好的文艺作品,鉴赏主体是鉴赏对象即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其次是鉴赏主体要加强对文艺创作规律的了解,提高艺术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经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感觉力。文艺鉴赏是实现文艺作品和审美作用和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文艺创作的动力之一;它还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过程,是文艺批评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接受美学,将鉴赏作为艺术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内容。4主旨归纳。文章用平实的语言,以

3、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文艺鉴赏。1倪焕之 稻草人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作者以赏析王维

4、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

5、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4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

6、读者的心灵。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掠过(l) 油漆(x) 苟安(gu)B躲避(b) 拘泥(n) 怅然(chng)C鉴赏(jin) 驱遣(qin) 桥堍(t)D一缕(l) 即使(j) 契合(qi)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 ;知音,是为寂寞 。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 ,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 ,敢畅言所见。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7、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4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1)文字是一道桥梁。( )(2)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3)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4)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5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D我

8、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A BC D7综合性学习活动。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

9、,再续写两个句子。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 。冬天的雪, ,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

10、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改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

11、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1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3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4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2、5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然而由于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

13、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提出一个新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

14、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甲) ,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乙) 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丙) 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打下了平庸的烙印。1阅读文章段,填写下面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