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2769222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16课 诫子书(第01课时)》同步讲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称帝后,他被拜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病卒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陆游称赞他:“!”代表作有等。2背景探寻。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时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社稷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封家书告诫诸葛瞻。3知识链接。家 训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写的训导之辞,诸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它是

2、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中国历代家训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其二,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其三,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其四,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其五,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其六,针砭人生各种心理痼疾。中国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1孔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 后出师表 诫子书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2本文是就哪几方面进行论述的?本文是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等方面分

3、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淫慢()遂成枯落()2解释下面句子中

4、加点的词。(1)诫子书()()(2)夫君子之行()(3)俭以养德()(4)非淡泊无以明志()()(5)非学无以广才()(6)淫慢则不能励精()(7)年与时驰()(8)遂成枯落()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填空。(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蜀汉、。与他相关的故事有、等。(2)诫子书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作者从、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5、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一、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列小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淫慢则不能励精()(2)险躁则不能治性()3翻译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

6、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5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课文文段,完成下列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

7、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注】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相:辅佐。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2)遂成枯落()(3)吾闻,德行宽裕()(4)子无以鲁国骄士()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不谦而失

8、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8诸葛亮的立德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9这两篇短文都是父亲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各不相同。其告诫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2018年中考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9、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注】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意:意志。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后值

10、倾覆:()(2)遂许先帝以驱驰:()(3)静以修身:()(4)悲守穷庐:()2翻译下列句子。(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1)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2)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

11、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1fynsu【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识记重点字音字形。2(1)诫:告诫、劝勉。书:书信。(2)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3)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

1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5)广才:增长才干。(6)淫慢:放纵懈怠。(7)驰:疾行,指迅速逝去。(8)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5(1)诸葛亮集 诸葛亮 孔明 政治家 军事家 孔明借东风 空城计(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 修身 惜时【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文中第一句即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梳理文章结构,不难总结出本文是从治学、修身、惜时三方面行文的。6(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2)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3)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性默

13、写。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记并能够默写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也是考试时的高频考点,需引起学生的注意。1(1)增长才干。(2)又怎么来得及。【解析】认真回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不难理解这两个词句的意思。2(1)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2)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古今异义词加以区分。“慢”在这里若解释为速度上的慢,则句意不通。“险”在这里是轻薄的意思,学生应重点理解和识记。3(1)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2)放纵懈怠就不

14、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一句中要注意“远”的词类活用现象,即形容词用作名词,目标远大。第二句中要注意“慢”“险”的古今异义区别。 学科#¥网4淡泊、立志、惜时。7(1)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2)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一句为课内语句,难度不大。第二句需要学生结合平时所学进行理解和翻译。重点要注意“谦”“慎”的意思。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诫子书中主要讲了淡泊、立志、惜时三个方面的告诫。其中与立德有关的句子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任选其一作答即可。9第一篇告诫的是要立德、修身、惜时。第二篇告诫的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