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2768761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按照英国学者汤因比提出 挑战与应战 的观点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都是对于 挑战 的 应战 借用这一原则来审视儒家文化 我们不难看到 儒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四次重大的历史性 挑战 而相对于这些挑战的每一次 应战 都使儒学获得了一种历史性的丰富与变革 摘编自陈炎 多元视野中的儒家文化 第3课宋明理学一 儒学面临的 挑战 背景 二 儒家学者的 应战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 道教广泛传播 隋唐时期 三教并行 一 儒学面临的 挑战 1 外部的 挑战 佛 道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冲击 儒学遭遇 挑战 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儒学 本来就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2、它主要使用于在封建社会结构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下维护和协调的运转 它倡导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具有明显的社会理想主义色彩 刘振东 中国儒学史 魏晋南北朝史 儒学传统中 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 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 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 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一 儒学面临的 挑战 1 外部的 挑战 2 自身的 缺陷 二 儒家学者的 应战 他们把佛 道关于宇宙 自然的深层思考和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

3、提升到 天理 的高度 建立了儒学新体系 理学 P12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宋明理学发展的线索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先有理后有物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 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 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提出 格物致知 认为 万物皆有理 只有探究万物 才能得到 理 程朱 的典型主张 合天地万物而言 只是一个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 便亦无此天地 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圣人千言万语 只是教

4、人存天理 灭人欲 所谓致知在格物 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 经典原文 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 是封建道德原则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一 理 是什么 内涵 二 如何得到 理 途径 存天理 灭人欲 格物致知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 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 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 要 存天理 灭人欲 人之一心 天理存 则人欲忘 人欲胜 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问 饮食之间 孰为天理 孰为人欲 曰 饮食 天理也 山珍海味 人欲也 朱子语类 天理 是指人们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欲 并非指人

5、的所有欲望 而是指超过延续生存条件 违背伦理道德原则的欲望 关于朱熹的 存天理 灭人欲 材料一格 至也 物 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致 推极也 知 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 欲其所知不尽也 朱熹 大学章句 材料二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认为 物皆有理 要探究万物 才能得到理 把知识 道德和理联系了起来 格物致知 的区别 朱熹 明道德之善 现代 求科学之真 关于程朱的 格物致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 南宋 朱熹 多读书

6、多读书 多读书 关于程朱的 格物致知 四书章句集注 如 大学 中庸 语 孟 四书 道理粲然 人只使不去看 若理会得此四书 何书不可读 何理不可究 何事不可处 朱熹 朱子语类 地势有南北 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 应知何处同 公元1175年 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就 理学 与 心学 的分歧展开了三天辩论 史称 鹅湖之会 见P14 资料回放 在归途中 朱熹写下了五言绝句 过分水岭有感 理学发展 陆王心学 心学的开创者 陆九渊 南宋 1 心即理也 核心思想 心 是万物的本原 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心理合一 朱熹认为 理 是万物的本原 理在心外 心理二分 2 发明本心 反省内心 向内求理 反对埋首书册 朱熹主

7、张通过探究万物 向外求理 同 对理的追求异 理与心的关系 求理的途径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 明朝 明朝中期 阶级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 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王阳明等学者认为是学术流弊导致了道德沦丧 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只有通过整治人心 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才能挽救统治 阳明心学 由此产生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 致良知 何谓 良知 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是人固有的善性 何谓 致良知 向内探求 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 心中有良知 满街皆圣人 1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注重气节 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成为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 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1 政治 强调三纲五常 名分等级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 社会 埋首书册或空谈心性助长了不务实际的学风 3 学术 李贽的的反正统意识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兴起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