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76855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摘要】 探讨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就是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作者从该病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与两大特点的证名辨识、审证求因入手,提示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脾虚致使机体稳态调控失衡是该病发生的内在成因,而脾虚及肾、脏腑失衡是该病的病机转归。临床从“病” 、 “证”两个层面着眼,通过辨病把握疾病态势和中医病机,通过辨证把握证候态势和中医定性,这种结合是符合中医学整体观、个体化、动态性的,是力求对中医病机与中医定性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医施治的证候观与证治观。在这个整体观中,如何通过中医药治疗使机体气血、阴阳回复平衡有序,使病情改善、进而争取康复,调治脾肾是关键。可

2、概括为补中益气,振元治痿。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辨病审证 脾胃虚损 脾虚及肾 脾肾论治 治宜调适重症肌无力是神经系统肌病中比较常见的难治病。在李庚和主任引领下,上世纪 60 年代起即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经历了一个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开拓创新的过程12。在诊治本病的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学术观点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领域内是十分突出和独具2特色的,现将临床随诊所得及李庚和主任经验之整理作一总结。辨病审证释病机1.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治病必求于本,对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就是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对其证候本质的探索和把握。基于此,李主任从

3、分析重症肌无力临床特征入手,广览博引,上溯内经 、中尊东垣、下融诸家,发掘整理铸成一说。对重症肌无力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进行了证名辨识、审证求因,将上睑下垂(睑废、睢目)、复视( 视歧)、言语低嘶(声喑 )、舌软弱 (舌萎)、抬头困难 (头苦倾)、咽嗌不利、呼吸困难(大气下陷 )和四肢不用 (痿证),高度地概括为病在肌肉。临床症状虽然部位有别,所司各殊,但其共同点都由疲怠无力而起,与脾所主的生理病理范畴相吻合。首先,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而产生“中气” ,它通联于体表的“在体为(肌) 肉”而将其功能突显出来,故称“脾主运动” 。脾的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脾气”作为动力,气虚则必然无力。其次,脾应“

4、日昳”(黄昏至合夜),重症肌无力症状晨轻午(暮) 重的时相变化与脾所主的时辰相吻合。 “劳则气耗” ,患者愈劳累症状愈甚,恰与“劳倦伤脾”相符。本病患者因脾失健运,或因脾气失于内充而传送无力,造成运化稽迟,临床表现为纳少、便溏或腹胀、便难无力,甚则可伴消瘦或肌萎。证候频率分析3提示:苔薄白占 76 % ,舌质淡 63 % ,舌体胖或伴齿痕 48 % ,脉细濡者 80 %。近年本院重症肌无力专科对重症肌无力常规开展肌电图低频重复电刺激及肢体抬举功能和肌力的器械检测证实:患者受累肌群做功能力下降,不耐负荷、不耐疲劳,口咽及食道钡剂电透提示肌性管腔/管道运动异常3。协作组的工作证实本病伴有脂肪吸收不

5、良,基础胃酸分泌降低(注射五肽胃泌素后胃酸仍低),显示本病的脾虚证有其相对应的病理学基础。2.脾虚致使机体稳态调控失衡是重症肌无力发病的内在成因正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所阐述的:脾胃既虚则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这一观点高度概括了脾脏在维护机体稳态平衡、制约内在致病因子产生这一机制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同时脾脏又以水谷精微滋生卫气,通过卫气的温肌肉、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而发挥抵御外来邪气侵袭的功能。因此脾虚致使机体自稳机制的紊乱是本病发病的内在成因,而本病患者明显的易感倾向正是这种机制紊乱、调控失衡,功能低下的外在表现。对于脾虚的成因,1000 例

6、病例的统计资料分析:劳累过度、思虑抑郁(包括精神超负荷的负担状态或情志刺激)、外邪感染等是导致脾虚的重要因素。近年本专科对本病进行了淋巴细胞表型分析4(流式细胞仪),多项细胞因子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系列临床检测证实了机体稳态调控失衡是本病发病4的内在成因的学术观点。3.脾虚及肾、脏腑失衡是重症肌无力的病机转归随着病情的发展,脾脏虚损可以及肾,出现肾气不足。时日迁延,脾肾互损,阴阳失调,可出现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直至元气虚脱(衰败 )之重症,整个机能活动就会紊乱、下降,呈现衰竭状态,最终导致大气下陷,气脱亡阳。因此,脾虚及肾是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的重要转变和发展,提示着疾病的严重和深入,并可

7、导致五脏衰竭,这在重症肌无力危象和重症患者中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脾肾虚损又可导致五脏之间的互根相制作用失去平衡,病变延及他脏,影响肺、心、肝等功能,从而继发另一系的脏腑病态。常见诸如心气及心血不足或心脾两虚(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血不足或肾精亏损(复视、溢泪,畏光、羞明)、肝郁痰结( 瘿证等)、肺卫不固(易感冒、感染) 、肺失清肃、痰瘀积于膻中( 胸腺肥大、胸腺肿瘤)。圆机活法论证治重症肌无力病由脾胃虚损而起,脾虚及肾,依据这一认识,临床确立了培补脾肾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补中益气,振元治痿。但这还不是本病辨证的全部内涵和精髓,在治疗过程中应对证候特5征与证候态势的深层次的再认识。因

8、此在前述病机认识的基础和框架下深入进行证候与证势分析,把握本病各特定阶段人体病理生理和机能状态改变的脉搏,揭示疾病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探索本病阶段性证候表现的主要特征、演变与转化的规律和病理变化的本质,并通过证涉层面、证型分类等理论加以提炼和概括以指导临床实践,以期做到知常达变,审时度势,视证运法,使辨证不背离于大法至理,辨病又不囿于大法约束。注重在辨病中抓病机转归特点、辨证中抓证候证势特征.病证结合、病机转归与证候证势结合,这是李主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思想之一。经过近千例大组别病例的治疗观察及对临床实践的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研究,倡导和形成了重症肌无力的证候观及证治观,

9、以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58。1.重症肌无力证候观点证涉层面 虚、损、衰三层面:1.气弱谓之虚,表现为肌无力症状时显时隐,受累肌有异常的疲乏感,或无耐力,但能延时恢复,且症状较轻浅局限;2.久虚不复则曰损,损则难复,临床表现因病型而异,症状较深重而广泛,且持续存在。脾、肾因虚致损时又可导致五脏之间的互根相制作用失去平衡,临床常见有影响肺、心、肝等功能,继发另一系的脏腑病态;3.虚损极致而成衰,肾损则五脏衰,6此时真气匮乏、元气衰败,实属逆证危候。重症肌无力有虚、损、衰的证涉层面的观点,反应了本病证候态势演变转化的所循轨迹与发展深化的阶段性规律,即由机能影响到形体损害,直至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过程。证

10、型分类 可归纳为脾虚气弱、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 5 个基本证型:1.脾虚气弱型:易疲倦乏力,眼睑下垂,纳少便溏,时有汗出,舌苔薄白,舌体胖嫩或边有齿痕,舌质淡,脉濡;2.气阴两虚型:疲惫无力,肢体痠乏,少气懒言,睑垂复视,目糊发涩,口干,纳呆,舌苔花剥或少苔甚至无苔,舌体偏小,舌质偏红,脉细弱或细数;3.脾肾阳虚型:全身无力,倦怠嗜卧,胸闷气憋,动易喘促,语声不扬,泛吐清涎,畏寒肢冷,腰脊酸软,苔薄白,舌体胖大,舌边齿痕明显,舌质淡,脉沉细(可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4.血虚络阻型:眼球活动明显受限,凝视斜视,畏光倦视,目干而涩,或见局部肌肉瘦削,面色少华,舌质淡紫,舌下系带暗紫或瘀

11、紫,脉细或涩;5.元气虚脱( 衰败)型:呼吸困难,痰涎壅盛,气短不足以息,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大汗淋漓,甚至神志不清,口开目合,气息将停,脉微欲绝。重症肌无力证型分类与规范化的观点曾被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组采纳(国家 75-64-01-02 重症肌无力课题协作组新苑会议标准,上海,1987),是临床证治的基础,它反映了虚损所涉层面与7证型所涉矛盾的具体属性,既来源于临床实践,也是理论升华的结晶。证涉层面相辅证候属性结合论治的证候观是李主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又一学术思想。2.重症肌无力证治观点正治观 补中益气、振元治痿法则在实施中有五个基本证方:1.脾虚气弱型治法:补中益气升阳,基本方:黄芪、党参

12、、升麻、柴胡、白术、葛根、当归、黄精、陈皮、甘草、大枣;2.气阴两虚型治法; 益气补肾滋阴,基本方:黄芪、党参、生地、熟地、怀山药、山茱萸、制首乌、炙龟版、枸杞子、麦冬、白术、甘草;3.脾肾阳虚型治法:益气补肾温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制附子、鹿角胶、熟地、巴戟肉、锁阳、脐带、怀山药、补骨脂、甘草;4.血虚络阻型治法:养血通络,基本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宣木瓜、潼蒺藜、鸡血藤、蜈蚣、红花、甘草;5.元气虚脱(衰败)型治法: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补肾纳气,肃肺化痰急救之,基本方:别直参(另煎)、制附子、蛤蚧末 (冲服)、紫河车粉 (冲服)、大熟地、沉香粉、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淫羊

13、藿、炙苏子,猴枣散或鲜竹沥兑生姜汁另冲服。兼治观 本病有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交叉或并发的倾向,并发病/症涉及多系统,症状错综,辨证复杂。但凡足以耗阳或伤阴而致损耗元气,加重本病的并发病/症,均应同时兼顾治疗。具体应8用应遵从以下原则:1.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一致(同一属性),采取异病同治。2.本病与并发病/症辨证机理相悖,则两者有机的兼顾(如伴甲亢则变益气升阳为益气育阴潜阳法)。3. 短暂之标症(如感冒、感染等)集中药力先期解决。4.本病有并发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合并胸腺肿瘤的倾向,为此分病辨邪、分期辨邪就十分重要。在扶正培本之际,亦应结合邪气性质统筹之,切不能一味以虚损概之,而留邪作

14、崇,导致正虚不复。急治观 重症肌无力危象,以呼吸困难,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气短促难续接),甚至汗出淋漓,神志不清,气息将停,脉微欲绝为主症。气出于肺而根于肾,肾虚则出纳失常,气不归根,导致气短不足以息;脾肾亏虚,脾虚则聚湿生痰,肾虚则水泛为痰,壅阻于肺而失于宣肃导致痰涎壅盛、嗽甚不得卧;脾气匮乏无以生化精微,滋养于心,而致心气不足,心液外泄,脉微欲绝;心肺受累,大气下陷、气海空虚则气憋窘迫,气脱而喘汗。因此危象可以脾气败、肾气极、心气衰、肺气竭统而概之,势成阴阳离绝之危候。危象的中医病机可归纳为:元气衰败为成因,大气下陷为证象,气脱亡阳为结果。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要积极配合现代医学抢救(如及

15、时给予气管插管或适时气管切开施以正压机械通气外),并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神志不清者,温开给予苏合香丸(研末与煎剂混合后胃管注入),凉开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9法度精专谈治宜在遣方用药,治疗宜忌方面,独有见树,精专有法。1.倡用黄芪景岳曰:“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司在脾胃。 ”古今医统大全称:“脾为五脏之源。 ”脾胃论言简而意赅:“脾主五脏之气。 ”因此补益真气,尤强调从调理脾脏入手培补脾气,以强肌健力,临证倡用黄芪。如有体虚易感、卫外不固,及肌肉瘦削则每每生炙并用。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固实腠理;补中气而强肌健力; 壮脾胃而升清养肌; 益正气而抑邪内生。2.补脾三宜调补脾脏就要顺乎其性,不

16、能逆悖其理,临证中归结三宜:一宜甘温滋养,不宜苦寒辛燥。遣甘温则在补脾中振奋中阳,寓意于阳中求阴,使生化有常;佐以甘滋润养之品,不致损及脾阴又能固护胃津,使源流不竭。前者如选党参、熟地、黄精之属,后者常用麦冬、萸肉、沙参之类。二宜升举调畅,不宜泻利破气。补脾中强调升清调畅,则中焦枢机转运,清阳四达,精微敷布。药用升麻、葛根、柴胡、陈皮等。三宜醒脾运中,不宜腻补峻补。长期补气填10精的同时切不能忽略健脾助运,以碍生升之气,当知虚不受补,反受其累,且胃气一败,预后堪忧。故强调在组方中加入醒脾运中之品,如砂仁、甘松、九香虫等芳香开窍、流气助运。3.治当脾肾双调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为一身精气之根本。当重症肌无力脾虚及肾,进入肾损阶段,临床易导致逆证危候,以及肾损则五脏衰,此时治当脾肾双调,以达到“脾肾交济” 。在运用上要视证运法,并重或有所侧重,以及根据许叔微肾为水火之脏至理,亦采纳填补肾精主张滋润,同时强调温固下元,在药物上喜选用脐带、首乌、苁蓉、菟丝子、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