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767210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解析版地理试题一选择题(120题,每题2分,2130题每题1分,共计50分)“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及某地银杏大道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湖州的地带性植被为A. 常绿阔叶林B. 针阔叶混交林C. 落叶阔叶林D. 针叶林2. 与浙江湖州相比,辽宁丹东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其原因是A. 丹东地势高,光照强,银杏叶黄得早B. 丹东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C. 湖州离海近,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晚D. 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

2、,银杏叶掉落慢【答案】1. A 2. B【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陆地自然带以及气候对于植被的影响,需要抓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1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答案选A。其他选项错误。【2题详解】浙江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辽宁丹东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丹东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观赏期较短,故答案选B项。其他选项错误。据英国一份研究指出,若依照目前地球变暖速度推算,等到本世纪结束

3、时,地球温度将再提高4。由于地球缺水加剧,加之空气温度升高,全球蔬菜收成将减少3成以上,直接影响到人类食物来源,甚至造成公共健康问题。据此并结合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3.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原因是火山喷发 臭氧层空洞扩大 化石能源的燃烧 森林植被的破坏 黄赤交角的变化A. B. C. D. 4. 全球气候变暖对乞力马扎罗山的影响是A. 积雪冰川带面积扩大B. 生物多样性增加C. 落叶阔叶林带上界上移D. 短期内高寒荒漠带土壤水分减少5. 图中A处自然植被为A. 常绿阔叶林B. 热带稀树草原C. 热带荒漠D. 落叶阔叶林【答案】3. C 4. C 5. A【解析】【3

4、题详解】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多,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对。火山喷发是自然因素,影响小,错。臭氧层空洞扩大,与全球变暖无关,错。黄赤交角没有变化,错。C对,A、B、D错。【4题详解】全球气候变暖对乞力马扎罗山的影响是冰川融化,积雪冰川带面积缩小,A错。地球缺水加剧,加之空气温度升高,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错。温度升高,落叶阔叶林带上界上移,C对。短期内融雪量增加,高寒荒漠带土壤水分增加,D错。【5题详解】根据图例,图中A处自然带位于落叶阔叶林下,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递变规律,A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A对。A带下面是热带稀树草原,

5、B错。该山脉没有热带荒漠分布,C错。落叶阔叶林在A带上,D错。【点睛】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森林植被的破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对乞力马扎罗山的影响是冰川融化,积雪冰川带面积缩小。A处自然带位于落叶阔叶林下面,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6. 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分布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7. 图中乙、丙两处植被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非地带性规律【答案】6. B 7. D【解析】试题

6、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题详解】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判断出甲、乙、丙处位于西风带,甲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为森林植被;乙、丙处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分别形成草原、荒漠,B正确。【7题详解】从图中看,乙、丙两地受地形影响,山地阻挡西风进入形成草原和荒漠,属于非地带性规律。下图表示了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回答下面小题。8. 该海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A. 板块碰撞B. 板块张裂C. 岩浆活动D. 变质作用9.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一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 km,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

7、000 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A. 地B. 地C. 地D. 地【答案】8. A 9. B【解析】【8题详解】由图中“台北”可知为台湾地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因而多地震火山,所以选A。【9题详解】根据材料提示:震源深度小于50 km,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 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图中地震震级小于6.5级,和地水深小于1000m,都不会发生海啸,地符合条件,可以发生海啸。山体效应是指高大山地内部林线(山地森林的上限)和雪

8、线(永久积雪的下限)相对于边缘地区抬升的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0. 山体效应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 山体越大,林线越低B. 山体越高,雪线越高C. 山体内部气温低,林线高D. 山体内部湿度小,林线高11. 由山体效应推测,下列山地中雪线最高的是A. 横断山脉B. 昆仑山C. 秦岭D. 武夷山【答案】10. D 11. B【解析】试题考查山地垂直分异规律【1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山体效应是指高大山地内部与边缘地区的自然带差异,受山地阻挡作用的影响,山体内部降水较少,且最大降水带抬升,林线和雪线位置升高,D正确。【11题详解】昆仑山居于亚欧大陆高大山地的内部,降水少,雪线高,B正确;横断山区降水

9、较多,雪线较低;秦岭和武夷山没有雪线。【点睛】雪线是常年积雪的最下界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越多,雪线越低。读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2. 造成M-N-O一线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经度位置B. 纬度位置C. 距海远近D. 地形地势13. P地降水量多于周边地区的原因是A. 处于东南季风迎风坡B. 距离大西洋较近C. 气温高,对流运动强烈D. 气旋活动频繁【答案】12. C 13. A【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需要抓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

10、知识分析答题。【12题详解】造成M-N-O一线年降水量差异符合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 C对。经度位置、地形地势不是海陆位置差异的主要原因, A、D错。纬度位置差异是影响热量的主要因素,B错误。13题详解】P地位于祁连山东端,降水量多雨周边地区的原因是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A对。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B错。是地形雨,气温高对流运动强烈形成的是对流雨,C错误。与气旋活动无关,D错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 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A. 皱褶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B. 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C. 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

11、形成D. 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15. 关于图示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甲处是风力侵蚀形成的谷B. 乙处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山C. 丙处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D. 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答案】14. B 15. D【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地质作用以及构造地貌分析,需要抓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14题详解】图示地区地质作用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动相同,说明皱褶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A错。水平岩层的形成是褶皱发生后形成的,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B对。喷出岩被埋在沉积物下部分,说明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C错。

12、岩浆岩切断了沉积岩,说明形成晚于沉积岩的形成,D错。【15题详解】由图可知,甲处是断层发育受流水侵蚀形成的谷,A错。乙处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山,B错。丙处没有地壳断裂下陷,C错。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D正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 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17. 沙丘1-2米深的土层

13、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A. 坡顶坡中坡脚B. 坡顶坡脚坡中C. 坡中坡脚坡顶D. 坡脚坡中坡顶18. 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A. 增加降水,调节气候B. 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C.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 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答案】16. A 17. D 18. B【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位置差异,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的生态作用,需要抓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16题详解】根据材料,该地冬季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积雪冬季不会融化,而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积雪消融,水

14、分下渗,土壤水分含量高,A正确,D错误。该地夏秋 季节气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土壤水分含量小,B、C错误。【17题详解】地下水是可以流动的,坡脚处地势最低,水分最容易汇集,因此水分含量最高,而坡顶地势最高,因此水分含量最少。从图示直奔分布来看,坡脚处植被最丰富,也说明水分含量最高,坡顶几乎无植被,因此水分条件最差,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8题详解】尽管丘间平地有梭梭等植被分布,但植被稀疏,调节气候作用不大,A错误。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对涵养水源有一定作用,B正确。该地位于沙漠中,没有农田分布,C错误。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梭梭分布在平地,且该地降水少,不易发生洪

15、涝灾害,不会发生水土流失,D错。下图为“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9. 图中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足A. 先地壳抬升,后流水侵蚀B. 先地壳下降,后流水侵蚀C. 先流水沉积,后地壳抬升D. 先流水沉积,后地壳下降20. 图中A. 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早B. 河谷不断变窄变深C. 阶地适于建设大型港口D. 河床海拔逐渐升高【答案】19. C 20. D【解析】【19题详解】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而图中河流阶地为堆积阶地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20题详解】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