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2766914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地理知识笔记.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宇宙中的地球问题一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物质性:基本天体是星云和恒星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运动性:天体不断发展变化,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天体系统:以质量较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旋转的天体集团。目前能够观测到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系统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问题二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1、从物质性来看: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水星和金星有凌日现象)、巨行星(木土,木星和土星之间有小行星带)、远日行星(天海)质量、体积由小到大排序: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

2、水星最小,木星最大)光环:除了类地行星没有光环,其余两类都有光环规律:a、距太阳越远,则公转周期越长(开普勒第三定律)b、距太阳越远,则表面温度越低(行星的表面热源主要来自太阳)c、质量越大,则卫星数越多,大气层越厚(万有引力定律)2、从运动性来看:共面性、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是同一个圆面)、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除了金星是自东向西转,天王星是躺着转。其它行星都近似自西向东自转。问题三 理解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及其原因:1、地球自身条件大气层:适宜的体积和质量温度:适宜的日地距离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

3、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溢出,凝结后降落地表。免于宇宙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作用、地球磁场的排斥作用2、宇宙环境安全:太阳系处在银河系外围,恒星分布相对不是太密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一致的公转方向,互不干扰的轨道。稳定:太阳稳定,给地球稳定的光照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问题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什么是太阳辐射含义:是指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特点一: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区、红外线。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称为短波辐射物体温度越高,则辐射的波长越长。要记忆,可类比“人”:人的温度较低,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部分。特点二:能量巨大,源自氢的核聚变。

4、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提供能量 直接:光能、热能间接:风能、水能和生物能(包括矿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影响自然环境的要素: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地貌问题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什么是太阳活动 含义:是指太阳大气层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 特点一:以太阳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特点二: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各种现象的发生具有时空一致性(这是由于它们都是太阳磁场变动引起的),如黑子变多、变黑的时候,耀斑也在相近时间、相近区域爆发。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黑子活动: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某

5、些地区、某些时间是正相关,有些则是负相关)。原因是太阳磁场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引起气候变化。(2)耀斑爆发: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3)高能带电离子流: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1.3地球的运动问题一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自 转公 转方向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围绕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轨道为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点上周期1个恒星日不是公历中的1天(太阳日)1个恒星年不是公历中的一年(回归年)速度角速度:全球均为15o/h(360 o24h),两极为0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因为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单位时间扫过的

6、面积相等,所以日地距离越小,单位时间扫过的弧长和弧度(即线速度和角速度)越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因为纬度越高,24小时转过的圆周越小,两极为0同纬度上各处线速度相同。因为24小时转过同一个圆周问题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其周期为24小时,使得昼夜温差不致过大。2、时差:划分计算地方时同一经度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1.画辅助线0度经线,左边西经,右边东经,标出自转方向2.沿着自转方向,东边的地方时西边的地方时间隔的度数4分钟东边更早迎来某时刻划 分计 算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附近1.180度经线就像小排头,沿着自转方向,引领

7、其后的时区(直到区时为零点的时区为止)进入新的一天。(如下例,阴影部分为较新的一天) 2.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需加一天。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需减一天。北京在东八区,纽约在西五区,伦敦在零时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oE),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116oE)3、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在北半球,沿着运动方向右偏;在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4、赤道略凸,两极略扁(由于惯性离心力)问题三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周期为一年)往返运动。故称之为“回归线回归线的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度数是一致的”。比起

8、冬半年而言,夏半年时日地距离较大,故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夏半年长于冬半年。黄赤交角23o26赤道面黄道面夏半年冬半年南回归线北回归线2326N2326S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一年中被直射过两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南、北回归线)一年中被直射过一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一年中没有被直射过的是: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不包括南、北回归线)2、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概念:地球总有一半被照亮,为白天,另一半为黑夜,二者的界线叫晨昏圈(线),沿着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为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为昏线。晨昏圈把一个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

9、的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平分昼长,规定此时为地方时12点。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北极圈平分极昼极夜北回归线平分昼夜 90o夜昼赤道 平分 90o平分平分南回归线平分夜昼昼夜 90o南极圈平分极夜极昼正午(正迎向太阳的弧上)昏线上晨线上(2)纬度规律:所在纬度越高,昼夜差异越大。所在纬度离被直射纬度越近,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季节规律:两至时昼夜差异最大,发生极昼极夜的范围最大(故称极圈,理论上极点的极昼极夜长半年,极圈的极昼极夜长为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时达一年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时达一年最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被直

10、射时达一年最大。(3)答题技巧:方法一、结合生活体验。温度越热,说明昼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大。方法二、画日照简图 先画地球、球心、赤道、地轴(地轴与赤道垂直),再画太阳光的直射点(与直射点的地平面垂直)最后画晨昏圈(与太阳光垂直)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时间规律划分四季(4) 天文: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为夏季。 我国传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西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温度统计:3,4,5/6,7,8/9,10,11/12,1,2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纬度规律划分五带 北寒带(北极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寒带的纬度跨度为23o26,热带的纬度跨度为223 o26,如果黄

11、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北温带(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除寒带、热带以外的区域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南极圈与南回归线之间):除寒带、热带以外的区域 南寒带(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1.4 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半生的鸡蛋结构) 探测手段: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可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横波只可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深度越深温度越高。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1、 地壳(蛋壳):地表至莫霍面 2、 地幔(半生蛋青):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上地幔 顶: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上部:软流层 下地幔 下:软流层以下的地幔3、

12、 地核(蛋黄):古登堡面以下 外地核:液态 内地核问题二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1、 水圈2、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3、 大气圈干洁空气:78%氮气,21%的氧气,CO2吸收长波辐射,O3 吸收紫外成分 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杂质:为成云致雨提供凝结核,吸热(2)根据大气的运动状况和物理性质分层:对流: 由于海拔越高,离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越远,故该层为不稳定的下热上冷结构。 由于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越厚,故纬度越低,对流层越薄。积雨云:由于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都集中在此,故成云致雨和复杂的天气现象只发生在这一层极光:由于电离层在此层,所以高能带电粒子与电离层作用的极光现象在此层电离层:关

13、系到无线电通讯平流:由于顶部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该层为稳定的上热下冷结构飞行:由于几乎没有水汽和杂质,故能见度高,天气晴朗。且平流的气流稳定,利于飞行2.1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问题一 读图分析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热力作用ABCEFKJGIH1、 削弱作用(白天)左图中的CEF C是反射:云层的反射 E是吸收:CO2和水汽吸收长波辐射,O3吸收紫外部分 F是散射:小粒径对波长短的光散射明显(故晴天为蓝色),大粒径为无选择地散射(故阴天或空气质量不好的白天为灰白色)2、 保温作用(夜晚),也称温室效应左图中的IK过程一: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升温向外辐射(G属长波辐射)过程二: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吸地面辐射(I)过程三,大气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逸出,称大气辐射(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