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766009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黎介寿事迹材料范文 黎介寿事迹材料黎介寿同志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从医60多年来,黎介寿同志矢志追寻强国梦,不懈奋斗为人民,以坚韧的毅力勇攀医学高峰,用精湛的医术服务官兵、造福群众,耄耋之年仍然奋斗在医学科研和临床一线,为我们国家军队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编撰医学专著41部,领衔攻关取得46项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黎介寿同志是享誉中外的医学专家,与哥哥黎鳌、弟弟黎磊石,被世界医学界誉为“兄弟三院士”。 90岁的黎介寿,用博爱仁心、两袖清风、甘为人梯的精神,照亮了道德天空,把一个共产党人

2、的信仰和一位苍生大医的良知,熔铸成一座矗立在人们心中的厚德丰碑!一笔良心账,算了一辈子“患者以命相托,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黎老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患者极端负责。 普外科ICU护士长叶向红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黎介寿为一名重症肠瘘患者做手术,等到手术完成安顿好病人,已是傍晚时分。 黎介寿带着一身疲惫回了家,谁知才过了半个多小时,值班护士就发现患者腹腔双套管流出血液,便立即拨通了他的电话。 刚进家门的黎介寿,还没来得及吃一口饭便赶回了病房。 仔细查看之后,才发现是虚惊一场患者的病情没有恶化,只是残留在腹腔内的术中积血被引流出来了。 值班护士感到很不好意思,红着脸再三道歉

3、。 没想到黎介寿却笑了,还当场表扬她“遇到问题就应该及时汇报。 事情传开后,患者们都说能当黎介寿的病人,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咱们当医生的,治病救人是天职,决不能自以为是、高高在上。 黎介寿心里有本良心账,“患者以命相托,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xx年初,黎介寿带着学生到南昌出差,约好第二天返回南京为一名患者做手术。 不料突遭暴雪,返程航班被取消,火车票也已售完。 学生劝他推迟一天再走,或者换个医生做手术。 黎介寿正色道“他的病情我最熟悉,无论如何也要赶回去。 病人托付的是生命,万万耽搁不起!”两人顶风冒雪赶往火车站,黎介寿让学生做了个牌子举着,上写“危重病人等待手术,急需两张南京

4、车票。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挤上了火车,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连夜赶回,如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 xx年除夕,某旅战士张忠突患重疾,高烧不退,生命垂危。 接到求救电话,黎介寿撂下年夜饭,连夜乘车赶往部队,路上就用电话“遥控”指挥救治。 赶到部队后,他顾不上喝口水,立刻接手组织紧急抢救,终于把张忠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挽救患者的生命,自然义不容辞;对于患者提出的要求,黎介寿也总是千方百计予以满足。 孕妇陈航手术后小肠仅剩30厘米,不到常人的1/10。 尽管病情非常严重,她还是不顾主治医生的反对,再三恳求黎介寿“我想生下宝宝,当一回母亲”黎介寿的眼眶湿润了。 尽管这意味着肠外营养要维持两个生命

5、,而且在世界上尚无先例,他反复斟酌好几天后,还是决心帮助陈航圆梦。 他请来妇产科专家一道研究治疗方案,几个月后,陈航顺利产下一个健康宝宝,成为全球第一例完全依靠营养支持成功生育的“短肠女”。 一撇良心,一捺责任,黎介寿心里有个大写的“人”字。 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吴善新告诉记者,这些年患者寄送给黎介寿的1.4万多件表扬信和锦旗,就是最好的见证为防止重症病人术后无意识乱动,他发明了人性化的“约束带”;为减少患者往返奔波之苦,他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家庭营养访视车”;看到患者家属挤在过道里休息不好,他让护士打开会议室安排他们打个盹;嘱咐病人做检查,他会在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写上详细的“路线图”一条铁规矩,守了

6、半世纪“靠病人的红包鼓自己的腰包,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当医生”黎介寿对于收红包、拿回扣现象深恶痛绝。 在普外科,医护人员都谨记着他带头倡导的“十不准”行医守则不准私自外出会诊和手术,不准开大处方谋取提成,不准收取病人的红包安徽农村的患者李杜,肠梗阻手术很成功,出院前却愁眉不展手里剩下的钱离该交的医疗费还差了一截子。 没想到,账单打出来后,李杜意外地发现预交款居然还有节余。 这是怎么回事?护士告诉他“那天,你家里人执意要给黎老送红包,他们前脚刚离开,黎老就让人把钱打到你的住院账户上了。 很多时候,黎介寿就是这样处理推不掉的红包。 行医半个多世纪,黎介寿从不靠行医谋私利,他常说“靠病人的红包鼓自己的腰

7、包,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当医生!”知道黎介寿不收红包,有患者在出院前把一条金项链悄悄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黎介寿发现后,问明其家庭住址,特意让出差的学生赶到患者家里退还黎介寿认为,一个好医生,就是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在最短时间里恢复健康。 患者李典举来看院士门诊时,小心翼翼地把一张核磁共振片子递给黎介寿,低声问“大夫,用其他医院拍的片子行吗?”黎介寿拿过来仔细看了看,说“怎么不行,这张片子拍得很清晰啊!”他不知道,在此之前,李典举已经带着这张片子走了好几家医院,答复几乎都是“重新拍片做检查”。 重拍一张片子要花1400元,黎介寿一句话,省下了李典举在外打工的儿子一个月的血汗钱。 不仅如此,黎介寿还时

8、常接济家境窘迫的患者。 叶向红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回,黎介寿为一名患者贴了10多万元钱。 他还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奖项所获的2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医院,设立“黎介寿医学基金奖”,用于资助学生进修、开展课题研究。 捐款如此大方的黎介寿,生活却极其节俭。 就拿午饭来说,黎介寿多次谢绝医院领导安排小灶的好意,执意从自己家里带饭一荤、一素、一主食,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 在黎介寿的办公室里,有一把老式躺椅,已经陪伴了老人几十年。 躺椅早已竹色发黑、藤条斑驳,后背和扶手都被磨得滑溜溜的。 黎介寿却对这把躺椅情有独钟,中午就躺在上面翻翻资料或者闭目养神。 办公楼重新整修时

9、,医院给黎介寿专门留了一间休息室,准备了一张折叠床。 可黎介寿却拒绝了“午睡不能太安稳。 一睡,时间就溜走了。 后来,工作人员只好先斩后奏,趁他出差,在他办公室里隔一个小房间当作休息室,大小仅能放一张单人床。 这就是黎介寿,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从医不谋一己之私,永远保持人民军医的高尚操守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风骨坚守道德高地,不愧为令人景仰的时代楷模。 一本育才经,念了几十年“只要医学事业后继有人,就算当块垫脚石,我也心甘情愿”黎介寿获奖无数,但最看重的奖项是“育才有功专家”。 李宁、任建安、李幼生、朱维铭、王新颖一个老、中、青梯次搭配的“黎氏人才方阵”,屹立在黎介寿的身后

10、。 他麾下12个科研组,领衔者都是全国知名的一流专家。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年度“”特聘教授建议人选名单,黎介寿的学生、普外科副主任李维勤榜上有名。 10多年前,李维勤还名不见经传,黎介寿便慧眼识珠,把他领进了重症胰腺炎研究的大门。 xx年4月,李维勤得知澳大利亚一家研究机构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救治方面颇有建树,便向黎介寿汇报,提出想去那里深造。 学生上进,黎介寿自然高兴。 他立即联系国外同行,争取到一个深造名额,又自掏腰包提供了8000美元留学经费,李维勤为此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出成果,就对不起恩师的栽培!”学成归国的李维勤憋着一股劲,跟着黎介寿刻苦攻关,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如今,普外科每年收

11、治200多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救治成功率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在黎介寿眼里,出人才远比拿大奖更重要。 xx年1月,由黎介寿领衔的科研项目“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报评奖材料时,黎介寿坚持将自己的名字排在15人名单的最后。 学生们不同意“您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年心血,是理所当然的第一功臣。 黎介寿却说“只要医学事业后继有人,就算当块垫脚石,我也心甘情愿。 后来,评审专家一致认为,黎介寿是这一项目的领军人,把他的名字又排在了第一位。 在黎介寿眼中,人人皆可成才。 作为导师,关键是要当好路标、排除路障,避免学生走弯路。 去年,普外科决心争取一项“十二五”全军重点课题。 申报时间很紧

12、,大家看看这个觉得很好,瞧瞧那个觉得也不错,一时没了主意。 正犹豫不决,黎介寿走进大弟子、普外科主任李宁的办公室,递给他一张纸条“就报这个。 李宁打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腹部损伤防污染防浸泡损伤控制一线救治材料。 李宁一拍脑袋“给腹部损伤的伤员装个假肚皮,保证他们安全后送,老师这个点子抓得准,抓住了战场卫勤保障的关键!”果然,申报的课题一路绿灯,顺利立项。 在普外科,黎介寿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作“总备班”。 学生们科研攻关受挫时,他总是备着,有求必应;学生们手术遇到棘手问题时,他总是备着,随叫随到。 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干部动手术,学生们担心出意外,黎介寿又一次站了出来“放手干

13、,有责任我担着!”整整6个小时过去,手术圆满成功。 学生们由衷感叹“老爷子就是定海神针,有他在旁边盯着,我们心里就踏实。 种下一片绿荫,收获无限希望。 如今,黎介寿带领的普外科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荣膺“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 今年6月,在黎介寿从医64年之际,300多名弟子汇聚一堂,共同向这位甘当“垫脚石”的恩师表达深深敬意。 那一天,黎介寿笑得格外开心。 一位老中医的仁心仁术如果说,一位医生住院,被网友放在网上,已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果还能引起六万多网友的“围观”,就更让人感叹了。 当这位医生驾鹤西去之时,网上更是有10多万网友“关切”。 我市名中医、市中医院

14、84岁的老中医黄锡琨“享受”到了这一礼遇,这是老百姓对于良医发自内心的关心与敬重!黄锡琨15岁起在镇江仁寿药号学中药、针灸,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医进修学校遍读中医古籍,进入中医院师从著名儿科医师褚润庭,直至成为一代名中医,黄老已与中医结缘68年。 在镇江,虽然名中医数量不太多,但是黄锡琨绝对是要被载入镇江中医史册的。 从医55年,服务200多万人次的小患者,他在广大镇江家长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 镇江有的家庭,祖孙好几代儿时都曾是他的病人。 在中医界,儿科又称“哑科”。 因为生病的婴幼儿不会开口讲话,即使是大点会讲话的孩童,也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准确表述自己的病情。 这考验着医生的医技和耐

15、心。 黄锡琨不仅观察仔细,号脉精准,而且对儿科各类疑难病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成千上万的患儿解除了病痛。 在黄老徒弟心目中,黄老谦和、德高望重,上班比谁都勤,“一年除了大年初一,他都在上班”;在收费处员工心目中,黄老的专家号总是挂得满满的,平均每天都有100多个号,有时下班时间到了,还有没有看完的病号,他或者叫收费处的工作人员再加个号,叫药房的人再稍稍等一等,或者直接开出处方,让患者到附近的药店去买药;在家人心目中,黄老在家就是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奉献在了工作上。 有时即使在家,也有一些家长和患儿慕名找上门来。 在同事们心目中,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是对黄老最好的写照。 黄老的一生,始终钻研业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