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765891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2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学习心得*省*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老典型。 在史来贺同志带领下,*由一个“长工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截止史来贺逝世的前一年xx年底,*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4500多万元,农民年均实际收入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并享受集体提供的住房、上学、看病等20多项福利。 家家有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全村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 总结史来贺成功的原因,从不同视角看,人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辩证法的视角看,我认为,史来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照辩证法办事。 辩证法在史来贺心里

2、很重。 在他逝世的前几天,还建议孙子史跃东“除多读专业方面的书外,要多读点历史和哲学书,特别是孙子兵法,那里有许多辩证法的东西”。 从史来贺的实践来看,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处理好如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从哲学层面看主要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史来贺谈得最多的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既要走富路,又要走正路”。 这是史来贺关于两个文明辩证关系的通俗概括。 读罢史来贺事迹,我感受最深的是致富还得走

3、正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照辩证法办事。 许多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现实情况是只有走歪路,才能快速致富。 我说是关键看你如何理解富裕,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理解。 一是要全面看。 我说的富裕,既包括物质上富,也包括精神上富。 史来贺说“富裕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经济上去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也要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富裕。 又说“如果是富了口袋,坏了脑袋,那就失去了致富的意义。 物质上富相比于精神上富,前者富只能算作低级的富,后者富才是高级的富。 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人,永远享受不到精神上富有的人所能享受的东西。 正如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助人为乐的乐趣一样。 物质上富是有限的,精神上

4、富才是无限的。 受人尊敬是高级的精神享受,一个不走正道的人能受人尊敬吗?一个只知道自己富的人能像史来贺一样受人尊敬吗?史来贺从物质上讲也许并不是最富有的人,但是他把那么多人带富了,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村民十分尊敬他,他得到的精神享受是其它人没有的。 二是要长远看。 大家都不正道致富,或者说社会舆论对不择手段致富默不作声甚至纵容,长期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黑恶当道,贿赂横行,盗窃成风的社会,最后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天下大乱。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原因之一即在于此。 所以,大家要想永远富下去,还是走正道。 再者,走歪路致富,钱来得容易

5、就不知道珍惜,骄奢淫逸,坐吃山空,必定误导子女,这样的富正如俗语所说“富不过三代”。 走正道致富,富得扎实,富得长久,富得舒心。 史来贺说“凡事都得有个主心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走邪路、贪便宜、发横财。 搞歪门邪道,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只是富了这家穷那家,肥了自家坑公家。 史来贺的正道,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致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相互替代。 改革开放伊始,许多人认为,只要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也就上去了。 实践证明,这个想法并不对。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可能上去,也可能下降,就看我们抓不抓精神文明,以及怎么抓。 史来贺说“精神生活不丰富不行,经济上不去也不行。 这是不能

6、相互替代的。 但是,单纯金钱刺激,越抓问题越多,抓来抓去,就没有积极性了,还得物质加精神。 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一切工作也就好做了。 这是因为,正如史来贺所说“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事是人做的,人是脑袋瓜指挥的,只有抓住人,抓住思想,一切都好办了。 世界观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 “要干好一项事业,大伙必须齐心协力,靠什么齐心协力?靠共同的理想,靠革命的热忱,靠严格的纪律。 信仰是目标,信仰是动力,没有信仰,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归根结底,只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性因素”。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腐败问题、盗劫问题,实践证明,单靠法律和监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从

7、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教育,真正把人们的思想教育好。 史来贺说“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这就是说,建设物质文明需要精神文明作支撑。 这是一方面的道理,反过来说,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为深刻的基础。 史来贺说“经济物质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你咋能体现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好呢?社会主义老是穷的,就站不住脚。 你穷得叮当响,经济上不能帮助群众,再讲道理也是空的。 经济搞上去,说起话来,办起事来,腰板才硬,群众才能跟你,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这就说,要人们信社会主义,还得把物质搞上去。 现在信社会主义,信共产主义的人少了,但是史来贺信。 说实在话,我也信。 我的理由是,富比

8、穷好,这没有错,但是共同富比两极分化好,更没有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要大家还认为共同富裕总比两极分化好,社会和谐总比社会动乱好,那么我坚信,不管道路多么曲折,也不管现在看起来多么遥远,人们终将会寻找到通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 贫富分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战争和暴力,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破坏,不可避免地带来旱灾、涝灾和疾病流行,人们不可能甘心情愿地永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只要人们认为追求美好是人的天性,那么,人类就决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 “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 这是史来贺总结出的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真知灼见。 其

9、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对,甚至说是更深刻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 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实际上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先说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 现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生产责任制,这个制度对于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曾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这个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主要就是群众两极分化、一盘散沙。 如何克服呢?我们能想出的办法之一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实际上,家庭责任制有家庭责任制的优势和弊端,集体经济有集体经济的优势和弊端。 但是,发展集体经济我们遇到很大困难,根本症结是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思想作支撑,而这恰恰是农村农民普遍缺乏的。 史来

10、贺说,*集体经济是建立在全体村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公有制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把全村资源集聚起来加快发展,最大难点是要求全体村民去关心、关爱它,甚至牺牲个人去维护它。 *人把集体财产看得很重很重,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为了集体财产,危险时刻,*人都是不要命的往前冲。 *人说“在我们这里,要是给报酬,有的人不一定参加,若是说赶任务、尽义务,只要通知一声,人们都会争先恐后。 *集体经济历经风雨之所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在其中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要向农民讲清楚,农村穷、农民弱势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各顾各,一盘散沙,摆脱贫穷,摆脱弱势的唯一出路是农民要有集体主义思想

11、,并在集体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起来,组织起来。 否则,农村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 要把这样的道理向农民经常讲、反复讲,通过各种形式讲。 史来贺说,几十年来,他从未忘记“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含义。 教育农民啥呢?我认为,主要的就是教育农民要认识这个道理。 史来贺说,要让这些“大道理”在农民头脑里扎根。 再说“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 集体主义这么重要,如何才能培养出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呢?我们说,除了教育,根本的还是要发展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空的,集体经济不能帮助群众,要人们有集体主义思想,将是非常困难的。 农民是从“单干”中得到的实惠,农民只能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史来贺说“社员进了

12、集体的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集体上,集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吃、穿、用、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群众看到了集体的优越性,集体主义也就漫漫形成了。 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集体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能不发展集体经济。 史来贺说“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一是要发展集体经济,二是要艰苦奋斗。 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这似乎是个鸡与蛋的矛盾。 这的确是个矛盾。 这个矛盾只有在农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在农民经受成功和失败的反复比较中逐步解决。 其中,加强学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办

13、法。 “农村现代化,要有农民知识化”。 加强学习和教育,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所必需,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因此,它是将两个文明统一起来的重要手段。 史来贺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知识化,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靠。 在*,全村性的读书求知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五六十年代学毛着,七八十年代学哲学,九十年代学“中特”。 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 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 在*,还有几项

14、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每年都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 *设置了农业、工业、畜牧业三个研究室,先后成立了20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仪器设备。 *有200多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技师和一级、二级技术员,一大批土生土长、具有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 从计划生育、婚丧嫁娶到养老扶幼,*的干部、群众都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村里14个姓氏、300多户、16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及派别之争,没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 史来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比物质文明建设更艰苦、更复杂的系统工程。 他说“经济发展上个项目,有时候贷点款就建起来了,但要建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个加工厂就难。 要耐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