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764797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0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与基层干部典型事迹材料合集基层干部事迹材料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是大地的儿子,朴质如大地上的一块土,山野里的一棵树。 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履行着一名基层干部的职责,以那并不强健的肩膀,一头挑着党的事业,一头挑着老百姓的利益,走过了短暂而壮丽的人生旅程。 他是做人的标杆,为官的楷模,人们将永远铭记他。 他是一首悲壮的歌,他是一部青春的诗,他是一段未了的情,他是一片洁白的云.朋友,这不是记者浪漫的描绘,这是山川苍劲的回响,这是百姓凝重的回声!唤一句*,你在哪里?多少目光在顾盼,多少心房在激跳,多少泪水在涌流,多少话语在倾吐。 归来

2、吧,年轻的公仆;归来吧,大地的儿子!让我们在期待中认识一下远去的*。 *是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由于累病交加、猝死在办公室,年仅35岁。 他静静地走了,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做人的尊严。 用党员的标准,交出了一份完整的答卷。 他虽然资浅年少,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同龄人和常人没有做出的不平凡业绩。 他虽然身处穷乡僻壤,职位不高,却不忘职责,为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呕心沥血,不改初衷。 他虽然不事张扬、谦和沉静,内心世界却瑰丽多彩。 他生前写下的3万多字日记,真实完美地展示着他的理想、情操和追求,给人以高尚,给人以充实,给人以震憾!如果说,*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楷模,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忠诚实践者

3、。 那么,*用单薄的躯体承载的朴素年华和崇高品格,又是希望的火炬,生命的诠释。 尽管他离开我们已经好几年了,但在宁城天义、在汐子、在二龙,基层干部和乡村百姓提及戴胄魄无不为之动容。 人们流下了那么多依恋和悲伤的泪水,人们从心窝望受戴他、怀念他、呼唤他。 至今,人们仍清晰地记得送他时的悲怆和凄婉。 那是老百姓为他举行的最隆重的葬礼啊,汐子镇没有过,宁城县没有过.他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千名百姓自发地为他送行,滂沱的泪雨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一个痛苦的时段,这是一组惨烈的场面20*年8月29日早晨,祥和的宁城县汐子镇被噩耗笼罩了,老百姓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们朝夕相处的副镇长*竟然不辞而别。 人们惊呆了,顿

4、时哭喊连天,泪水浸透了汐子镇。 戴镇长,你才35岁就走了,太可惜了!戴镇长,昨天你还在兴隆山上,怎么一早就没了,你是活活累死的呀!人们在失声号啕,人们在揪心惋叹。 很快,全镇19个村都派人从十里八屯赶往镇里。 一时间,原本安排简朴的丧事居然大超规格,300多个花圈从卫生院摆到十字路口,10多位村民哭昏在卫生院旁。 镇畜牧站站长冀常义泪往心里流。 他说我好后悔呀,昨天晚上9点40分戴镇长给我打电话,让我找刘镇长具体落实明天宁城集团来参观的事。 他说,我现在挺难受,得躺一会儿.我到镇里路过他的门口,看到他平时12点才熄的灯灭了。 我本想问他的病情,又怕影响他休息,因为他太累了.假如我当时敲门,他病

5、倒也会得到挽救.镇政府伙房师傅黄建军伤心地说傍晚时他说身上冷,我以为他是感冒,为他做了姜汤,又做一碗疙瘩汤。 见他捂着肚子弯着腰,劝他去医院,他说晚上还有事.”*的妻子张瑞华哭得死去活来,她抱着丈夫的遗体,哭诉道成钧,你明明在山东发病,回来却瞒着我,只说是中暑了。 你在家只休一天就上班去了,咱家搬到天义半年,你从未在城里好好呆两天。 昨晚我和女儿还去火车站接你,哪知你再也回不来了8月29日晚上,烧锅地村的百姓都没吃饭。 村干部和8个村民组长,还有镇里的干部们主动为*守灵。 年近50岁的王桂兰是烧锅地村二组组长,她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鼓励她只要对党、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握紧拳头向前走,什么也别

6、怕!上午,她听到戴镇长去世的消息,跑到镇卫生院太平房,扑在戴成钧遗体上,哭道戴镇长,老百姓需要你,咋不让我去替你死呀!她见*眼睛微微睁着,就用手摸他的脸,说我知道你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你还有很多惦念呀.30日拂晓,灵车从汐子镇中心卫生院徐徐开出,整个汐子镇大街两侧早已站满了人,人们用泪水为他们的好镇长送行。 按当地风俗,灵车先到烧锅地骨灰堂停一下,然后再去天义火化场火化。 然而就在灵车出镇后,沿路农民放下工具,跑过来拦住灵车。 他们跪在路上痛哭,说什么也不让灵车走。 当地很多农民原以为要在烧锅地召开追悼会,当听说要到县火化场开追悼会后,人们一帮一帮地涌来拦住灵车,有人哭倒在地上。 烧锅地村7

7、0多岁退休干部王瀚跟着灵车哭了七里路。 他说,戴镇长没给我本人办过啥事,可我亲眼看到他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 老百姓就认这个,这样的干部多几个,百姓的日子哪有过不好的?他这么年轻,怎不让他多活几年啊!我跟着灵车,心里老想这个。 从汐子镇到烧锅地骨灰堂约有13里路,灵车却走了3个小时。 灵车来到天义火化场已近中午,这里集聚了300多人。 火化场外,停着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二马子及三马子农用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辆出租车。 那天,一些人为赶上参加戴成钧的追悼会,把天义县城的出租车几乎打光了。 兴隆地村护林员杨希彬老汉是从山上回来才知道戴镇长去世。 他搭车就往天义镇奔,可*遗体已经火化。 他

8、哭着回村,向一杂货店赊一打纸、一把香,店主一听是祭戴镇长,马上说,戴镇长是好人,你的那份我不要钱,我再给你一打纸、一瓶酒,你替我也尽尽心!据统计,30日这天参加悼念活动的干部群众多达千余人从未经受过的哀痛,从未经见过的送别,从未经历过的表达。 这就是广大群众发自内心对*最深切的悼念;这就是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鲜活见证;这就是当地百姓对他堂堂做人的伟大回报!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党委政府),哪一一-头也放不下。 -摘自*日记*英年早逝,无疑是人生的挽歌。 他披着晨光来,沐着星光去,没有惊天动地之声,没有叱咤风云之举。 然而,他的走却产生了如此强大的冲击波和震撼力,引发了人们广泛的思考。 熟悉

9、*的人们都知道,*的字端庄流畅,可*是否会作画,谁也不清楚。 这里有幅他勾勒的漫画竖写的基层干部四字上平平地一条扁担,扁担两头挑着两个筐,一个筐里写着国家,一个筐里写着百姓。 画图下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党委政府),哪头也放不下。 这幅图画,是他20*年2月24日所作。 这幅图画,又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他的遗物时,从三万字的日记中发现的。 他为什么要画这幅图?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应是他人生的抉择,这应该是他使命的读白。 翻开一篇单纯的履历*,男,汉族,1966年9月22日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991年9月入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助理畜牧师。 从1985年开始,他先后在宁城县大

10、城子镇、二龙镇、汐子镇工作,做过畜牧技术员、党委秘书、宣传委员、镇长助理、副镇长。 直到去世,在乡镇基层干部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16年。 16年中,他一直都在为这张画图实践着、耕耘着。 怎能忘,那是20*年9月,镇党委、政府按照县里的部署,在全镇展开建蔬菜大棚的战役。 在党委、政府联席会议上,首先决策在机家窝铺村搞一片大棚。 这时*在会议上主动请战,亮明想法,得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赞同,决定由他和组织委员于福志去烧锅地村抓点。 *深知,调整农业结构是国家的大政策,调整结构目的是为农民增收。 从这点上说,国家的政策同百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在具体问题上,既要维护好群众利益,又不强迫命令,

11、让农民接受,责任不轻。 他和于福志赶回烧锅地村,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会,从外地经验讲到实际效益,讲得嘴干舌燥,少数人同意,大多数人却不同意。 他们担心不懂技术又怕把菜卖不出去,种玉米已习惯了,水浇地亩产一千六七百斤,有把握。 这天晚上,*迈进了父亲的家门。 他说服了父亲。 父亲说行,我这就去动员你叔叔大爷们。 把大棚建在哪儿?他选址在与杨家窝铺村蔬菜棚区毗邻。 他认为,只有借势成规模,实行联片经营,才有市场、才有销路。 可这荒芜的地块却是本村的坟地。 *要挖祖坟!这消息在村里引来争议,遭到很多人反对。 *又一次迈进家门爸,咱们先把我妈的坟迁出,带个头。 父亲一时语塞,老伴死了不到三年,现在迁犯

12、忌讳。 半晌,父亲说成钧,可不是你妈一个坟,你爷爷、你太爷爷的尸骨都在那儿!爸,人死如灯灭,埋在那儿冷清又占地。 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想祭奠时上骨灰堂有多好。 父亲点了点头。 接着他又陪父亲到本家亲属家去说服。 以后,又同于福志将迁坟的事通知在县里工作的有关领导,得到县民政部门的支持。 尽管一场迁坟的风波平息了,可*还是掏自己兜,给迁坟困难户们垫了上千元火化费。 迁坟让地总算有了眉目。 始料不及的是,原来报名建大棚的30户中有7户打了退堂鼓。 而此时,他已同农业站的同志将大棚总体设计完成了。 现在有7户不干了,他没有责怪群众,而是认真思索原因。 他说,群众对新生事物还不认识的时候,我们不能责怪

13、他们。 群众不信任我们干部,说明我们过去有失于民,同干部在思想上有堵墙。 打通这堵墙的关键,是我们干部要把心交给他们,用实际效果来说服引导他们。 于是,*把攒着买楼房的钱投资承包6个大棚。 20*年,蔬菜大棚见到了效益,很多棚收入上万元。 直到此时,才有人把他承包的大棚以三期付款方式买去。 百姓们清楚,*垫钱投资建大棚,出让时又将政府补贴返还农户,自己里外相抵倒赔8000元。 *从中感悟到,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只有这一条就是看给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好事,群众对干部认可不认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他信这个理!*心里放着百姓,为百姓做实事不遗余力。 20*年5月

14、以后,他在指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兴隆山流域生态建设时,白天上山踏勘规划,晚上回来就向农民宣传建蔬菜大棚。 他说兴隆地村山地多,单靠种粮永远也兴隆不起来。 建大棚要先解决水源,他联系水利站的同志来帮助查找水源,定位打井。 就这样,兴隆地村建起了56个蔬菜大棚。 这期间,他发现后街住的房东家没水,一打听,整个后街都没水。 原来是放水时由于这儿地势高,水放不过来。 要解决问题必须另敷一条管线。 他对村干部说,你们负责动员大家挖管道,我想办法解决管子,他找到有关部门支援了300米的管子,解决了后街群众吃水难。 去年6月落雨,庄稼长起了,草也窜起来了。 可人们都在会战工地,眼瞅拔不出苗地要撂荒。 他几个中午给二龙等地打电话,雇来80多名劳力,解了燃眉之急。 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他请来放映队放了一个多月的电影,兴隆地每晚都是欢乐之夜。 *心里放着百姓,关乎百姓利益的事抓住不放,有一个时期,某公司鼓动农民养狐狸,他调查发现是传销骗局,就到岳家窝铺村6组郑国恒家去做制止工作,并在全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