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64245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8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项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农民还建社区规划设计说明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口农民还建社区规划设计第一章 总说明一. 项目概况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光谷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

2、世界知名的科技园区和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为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加快开发区土地储备速度,特将本项目用地安排拆迁安置人员。总用地面积约300亩,规划设计要求安排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容积率控制在2.0以内。项目基地位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以南,教育中路以西。目前仅北面高新大道形成并通车,交通条件良好,教育中路刚刚开工建设。其它两条道路均为规划道路,未形成。总体交通状况良好,未来交通条件更佳。现状用地以荒芜土地为主,有少量农民私房,但层数较高。现状地面低于道路标高,用地需要平整。周边建成区建设量较少,未形成区域氛围,但该项目距离光谷开发区中心鲁

3、巷广场仅5公里,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二. 设计依据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配置标准;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0352-2005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 50045-95)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J16-87)7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8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3年4月)9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10住宅建筑规范(2006)11住宅设计规范(2003)12其他相关规范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一. 基本设

4、计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地区发展,协调周边相关地段,合理确定功能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作为新世纪的现代化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及建筑单体设计面向二十一世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2综合考虑武汉市的城市的性质、气候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周边的景观条件,将其纳入规划;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并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3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住区。注重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的生活质量,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资源,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5、,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水系的引入,绿化系统的建立及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改善居住地生态环境。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方便的交通系统,宜人的空间设计以及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场所的设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4强调“绿脉”与居民生活活动的融合。以西南两大条状绿地、结合林荫步行道设置的线性集中绿地为主的绿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绿地的功效,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活动的需求,将住宅群与绿色活动空间融为一体。5强调住区环境与建筑,单体与群体,空间与实体的整合性。注重住区环境、建筑群体与城市发展风貌的协调。建筑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在协调中求变化。公共活动空间

6、的环境设计,注重处理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6根据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建立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以分为主、适当结合的居住区交通方式,力求在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同时,仍能提供给居民安全、便捷、环境优美的交通空间。7努力将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的居住生活要求有机地结合,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水平,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经济、科学、超前的现代居住空间。二规划设计构思湖口农民还迁社区仅仅是一个还迁社

7、区?我们有更美好的愿景。1一个体现开发区特色和产业延续的城市社区 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本项目,涵盖了1/3的公共建筑用地。沿高新大道一侧为城市景观面,公共建筑用地安排于此,我们希望延续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在功能配置上安排研发办公、创意办公、商务会议、餐饮服务和服务于周边居住区的高品质商业街。同时,我们力求在公建区形态上采用时代感的造型语汇,充分体现高新区的区位特色。通过功能和形态两个手段打造高科技的城市社区。2一个以教育为背景和优势的知识型文化社区基地周边高效林立,有华中科技大学文化学院、湖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湖北第二示范学院等。处于一个教育背景深厚的文化社区当中,我们希望传承和发扬区域在文化教育

8、上的巨大优势。因此,我们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8班幼儿园和24班小学。希望社区建立初期就能满足小学教育的要求,同时为更大区域的教育工作服务,体现文化社区的理念。3一个环境景观城市化和共享化的开放型社区城市型的活动在北面的道路附近结合公建区展开,居住区位于南面。如何解决南北两个区域的交流和共同的活动问题是空间规划的关键。我们通过置于南北两个区域中间的东西展开的环境景观空间沟通这两个区域的活动。同时,将景观主轴沿南北向曲折布置,将居住区的景观视线延伸到北面的城市空间,将公建区也纳入到住区环境的共享范围,在城市空间上成为整体,构建彼此沟通的开放型社区。4一个满足居住和生活各项需求的均好型社区由于

9、项目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农民的拆迁安置问题,因此,我们在居住功能上避免层次上过大的区分,希望每个住户均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休闲空间。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将居住空间的均好性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利用带型绿化贯穿整个住区,提升全部住户的居住品质,在大中小三个档次上减少档次内的变化,减少动迁安置工作的困难。5一个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节能减排示范社区目前节能减排是整个社会基础建设的导向,我们响应这一理念,在本设计中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手法,力求建设节能减排的示范区。在公建区,尽量回避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手法,同时利用南向遮阳系统等手段减少能源浪费。在居住区,考虑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以及中水在景观水体中利用,减少能源消耗

10、,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退界分析根据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第十七条规定: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居住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3米; 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24米以下底层带商业用房的建筑物及小型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5米;建筑后退高新大道15米,后退其它道路10米,后退西侧用地红线8米。四建筑间距根据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第十一条居住建筑间距要求:(一)建筑高度24米以下(含24米,下同)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在国家级开发区和东西湖、汉南、江夏、蔡甸、黄陂、新洲等区的建制镇规划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2倍。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

11、在12米以下的不少于6米,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上的不少于8米。(二)建筑高度24米以上(不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其中24米以下部分间距按前项第1目计算,24米以上部分在密度三区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4倍进行递加计算,不足26米时,按26米计算;其最大间距,在密度一区内可以不超过40米,在密度二、三区内可以不超过45米。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二、三区内不少于15米。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4米。五.道路交通系统1内环和外环相结合的道路交通体系。考虑道路的经济性和环境景观的连续性,我们采用两个环线相结合

12、的模式。内环作为整个区域的主要交通干道,连接主要的住区同时作为住区与商业区的分割带,中心景观区未被车行系统打断。南面结合东西向的景观带设计小环路,保证南面景观的连续性。在两个环的基本结构构架下,设计南面住区主要出入口,东面沿教育西路安排小学幼儿园的独立出入口以及住区商务区的综合车行出入口,东北面安排为办公塔楼服务的独立出入口,同时这条道路与环路联通保障消防的可达性。2居住区的道路采取分级制。通过主干道,次干道以及入户道路三级组织区内交通,将整个居住区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主干道红线宽度7m,设计为双车道。居住区内部形成环路,便于组织车行。次干道为居住区次一级道路,与居住区干道相连接,宽度为4m。它

13、与主干道一起形成了居住区的网状结构。入户道路为联系各组团内部的道路,直接连接各幢住宅,宽度为2.5m。2 静区交通规划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依据设计要求布置安排了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在各组团的集中绿地附近都设置了一定规模的机动停车位。机动车位居住区按照每户0.4辆确定,公建区按照100平方米0.4辆确定。居住区和公建区分别设计地下车库,各安排3个独立的出入口,保障大量车辆的出入便捷和安全。六.绿化景观体系景观系统以南北主轴串联,北面由公建区的屋顶绿化平台开始,向南进入中心水景区,中央景观带,南面东西景观廊作为成个轴线的结尾。枝状的绿化系统由主轴向各个住宅单体发散,形成枝状的绿地渗入到每个单

14、元的宅前屋后,以达到“出门见绿”的目的和生态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捕捉和再现的是充满生机活力和生活情趣的院落形态,对格局的追求与自然的应变相互交织,高墙窄巷井然有序。以多种组合的院落布置,对民居住宅进行充分演绎。对于面积较大的户型,采用独立中间内院,又相互关联的方式。绿化景观轴将绿化带、活动空间和水系相互交错渗透,为老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休憩和游戏场所。在树种的选择上,选择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植物和树种,如香樟、女贞、银杏等为主等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摇曳醉人浓荫;桂花、石榴、海棠、腊梅、玉兰等闻香及果浆型灌木;以及绣球花、栀子花、杜鹃、月季等名花异草争奇斗艳,随季节变幻的丰盛绿化形成组团景观

15、,使小区内四季花木茂盛,美不胜收,同时也能使小区内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七配套公建布局服务整个小区住户的便民文化、商业设施集中设于小区北侧公建带内,沿中心的生活超市向东展开,除了商业功能外,分别设置有棋牌室、体闲茶座、老人、儿童活动室、乒乓球室、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满足小区的服务半径要求和人的生活行为习惯。24班小学和8班幼儿园设于地块东侧,以外向型布局既服务本小区又向周边的社区开放。平面设计注重功能分区,照顾各班基本活动、休息单元的南北朝向,建筑与内外庭园相结合,为幼儿提供充裕的室外活动空间。八竖向设计:依据小区周边的现状地势及标高来确定小区内的标高,依市政规划标高根据四周定点坐标和标高来确定与外围市政道路的衔接,利用适当变坡与各组团相联系。结合地下室开挖及水系开挖的土方来堆山造景,丰富了城市景观及社区内部环境,中心绿地的地势更显曲折和起伏变化。第三章 建筑设计1住宅部分以创造出具有大众性、超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