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63797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水电站可行性实施计划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述1.1 工程说明1.1.1 工程概况X二级水电站位于X省XX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X大河弯上,是雅砻江干流上的重要梯级电站。其上游紧接X一级水电站(在建),下游依次为官地(已开展前期准备工程)、二滩(已建成)和桐子林水电站(已开展前期准备工程)。X二级水电站利用雅砻江下游河段150km长大河弯的天然落差,通过长约16.67km的引水隧洞,截弯取直,获得水头约310m。电站总装机容量4800MW,单机容量600MW。工程枢纽主要由首部拦河闸、引水系统、尾部地下厂房三大部分组成,为一低闸、长隧洞、大容量引水式电站。首部拦河闸坝位于雅砻江X大河弯西端的猫猫滩,电站进水口位

2、于闸址上游2.9km处的景峰大桥,地下发电厂房位于雅砻江X大河弯东端的大水沟,四条引水隧洞穿过X山连接闸坝与厂区枢纽。X二级水电站引水系统采用4洞8机布置形式,从进水口至上游调压室的平均洞线长度约16.67km,中心距60m,洞主轴线方位角为N58W。引水隧洞立面为缓坡布置,底坡3.65,由进口底板高程1618.00m降至高程1564.70m与上游调压室相接。引水隧洞洞群沿线上覆岩体一般埋深15002000m,最大埋深约为2525m,具有埋深大、洞线长、洞径大的特点。在4#引水隧洞和辅助洞B线之间平行布置一条施工排水洞,施工排水洞与辅助洞的洞轴线间距为35m,与4#引水隧洞的洞轴线间距为45m

3、。施工排水洞全长约17.10km,洞线平行X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布置,主洞段方位角为N58W,排水洞西端延伸接西引2#施工支洞,洞轴线由进口段的N82E经过转角40、半径400m的转弯形成与引水隧洞、辅助洞平行的N58W洞轴线。施工排水洞东端在桩号SK15+834.255处,洞轴线往南折向N23.35W方位角,通过竖井降至低高程,隧洞出口位于进厂交通洞下游的公路下。排水洞坡度除东西端进出口连接段外基本同引水隧洞底坡0.365%。四条引水隧洞西端采用钻爆法施工,钻爆法施工洞段为马蹄形断面,开挖洞径13.0m,混凝土衬砌段衬后洞径11.8m,衬砌厚度4060cm。本标引水隧洞布置示意图见图1-1。1

4、.1.2 水文气象条件1、气象条件闸区气象多年平均降水量787.6mm,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4.2%。历年最大一日降水量87.7mm。多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3.0;多年平均水温12.2,历年最高水温20.6,历年最低水温3.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多年平均蒸发量1825.2mm;多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13.0m/s。闸区各象要素特征见下表1-1。表1-1 X二级闸区气象要素特征值表 月 份特征值123456789101112年降水量(mm)多年平均1.91.513.716.462.7200.9179.7160.6105.

5、732.710.41.6787.6占全年(%)0.240.191.742.087.9525.522.820.413.44.151.320.20100气 温()多年平均10.413.717.420.421.421.621.421.319.217.212.79.217.2极端最高27.036.038.039.638.738.439.737.939.131.529.826.039.7极端最低-3.0-0.32.06.38.710.710.012.810.15.82.5-1.0-3.0地 温()多年平均11.715.219.523.424.724.624.724.622.119.414.710.319

6、.6极端最高46.554.264.069.674.272.068.069.058.353.549.841.574.2极端最低-9.7-9.7-2.82.27.19.29.512.38.82.3-2.3-6.1-9.7相对湿度(%)多年平均565047506278848485807669682、水文条件(1)径流本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与降水时空变化基本一致。雅江以北地区,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15.6mm;雅江洼里之间处于中段暴雨地区,雨量增多,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84.8mm;洼里小得石区间处于下段暴雨区,雨量更加丰沛,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81.3mm。本流

7、域面积大,植被良好,对径流起到一定的调蓄作用,径流年内丰枯变幅较小、年际变化不大。据洼里(三滩)站1953年6月2003年5月径流系列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1220m3/s。丰水期611月,主要为降雨补给,水量约占全年的82.1%,枯水期12月至次年5月,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水量占全年的17.9%。最大年平均流量为1850m3/s(1965年6月1966年5月),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5倍,最小年平均流量为830m3/s(1973年6月1974年5月),为多年平均流量的0.7倍。历年实测最大流量为8020m3/s(1980年8月18日),实测最小流量为236m3/s(1985年2月11日)。(2)洪

8、水据实测资料统计,洼里(三滩)站年最大流量最早发生在6月(1994年6月21日,洪峰流量为4400m3/s),最晚发生在9月(1989年9月20日,洪峰流量为4660m3/s)。历年实测年最大流量的最大值8020m3/s(1980年8月18日),年最大流量的最小值为3050m3/s(1967年7月23日)。泸宁与洼里(三滩)相应,年最大流量最早发生在1994年6月21日,洪峰流量为4680m3/s,最晚发生在1989年9月20日,洪峰流量为5160m3/s。历年实测年最大流量的最大值8680m3/s(1954年8月2日),年最大流量的最小值为3210m3/s(1967年7月23日)。雅砻江较大

9、洪水多为两次以上连续降雨形成。洪水过程多呈双峰或多峰型,一般单峰过程610d,双峰过程1217d。由于流域大部分地区雨强不大,加之流域面积大,形状狭长,不利于洪水汇集,故洪水一般具有洪峰相对不高而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对洼里(闸区)洪水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各频率设计成果见表1-2。表1-2 洼里站年最大流量频率成果表站 名0.05%0.1%0.2%0.5%1%2%5%10%20%洼里(m3/s)1440013600128001170010900100008850792069201.1.3 地形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雅砻江是本区的干流水系,区内流向自洼里向北经景峰桥、淇木林后折向东,继又南折,经泸宁

10、、里庄、大水沟、巴折等地而出区外,形成一向北凸出的大河弯,常水位面宽70100m。洼里水面高程约1650m,大水沟水面高程约1326m,河床坡降大,水流湍急。河谷呈“V”形。X山以近南北向展布于河弯范围内,山势雄厚,重峰迭嶂,沟谷深切,峭壁陡立。山脊多呈尖棱状、主脊两侧山梁呈梳状排列。高程在3000m以上的山峰甚多,高于4000m者有大药山(4443m)、罐罐山(4480m)、干海子(4309m)、幺罗杠子(4393.2m)、大弯子(4282.6m)等,最大相对高差达3150m。主分水岭稍偏于河弯地块西侧,一级支沟大多与雅砻江近于直交,两岸高耸,切割较深,终年有水,常形成跌水或瀑布,如:东侧的

11、磨房沟、楠木沟、大水沟、模萨沟、梅子坪沟等,西侧的陆房沟、羊房沟、解放沟、普斯罗沟、牛圈坪沟、棉纱沟、落水洞沟等。二级支沟多为干谷,各级支沟多见十几米数十米的瀑布或干悬谷。沟谷纵剖面的上、下游较陡,中游较平缓,呈阶梯状变化。区内广布的碳酸盐岩地层,由于经受强烈的构造、区域变质和急剧的上升作用,岩溶不甚发育,岩溶地貌景观不普遍。碳酸盐岩组成的山体峻峭挺拔,尖峰毕露,碎屑岩组成的山体雄厚平缓,两者地貌景观有明显差别。2、地层岩性工程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前泥盆系侏罗系的一套浅海滨海相、海陆交替相地层。区内三迭系广布,分布面积约占90%以上,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7080%。由于区内经受强烈的挤压,形成非

12、常紧密近SN向展布的复式褶皱。3、地质构造从展布的地质构造形迹看,本区处于近东西向(NWWSEE)应力场控制之下,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展布的紧密复式褶皱和高倾角的压性或压扭性走向断裂,并伴有NWW向张性或张扭性断层。东部的褶皱大多向西倾倒;而西部地区扭曲、揉皱现象表现得比较明显。工程区内的褶皱多表现为近SN向(NNE)延展的紧密褶皱。从西到东主要褶皱有落水洞背斜、解放沟复型向斜、解放沟复型向斜、养猪场复型向斜、足木背斜、马凼向斜、大水沟复型背斜。区内结构面主要表现为顺层挤压和北北东向的逆冲断层性质。逆冲断层规模大,层间错动频率较高,其次为近东西向的横切断层,多表现为逆平移或正平移性质,此类断层中

13、,多见方解石脉、细晶岩脉及石英岩脉充填。裂隙以高倾角最多,在两组交汇处具张开性质。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与构造线平行节理以及东西向裂隙均较发育,并表现了一定的张开性质。砂、板岩地层中裂隙较发育,表层岩石风化破碎,多被泥质充填。从长探洞所揭露的裂隙来看,岩体内裂隙的发育程度受岩层结构、断层及所处的构造部位控制,如层状岩体(T2y4、T2Y6)在断裂破碎带附近及褶皱核部部位,则裂隙较发育;而厚层块状岩体(T2Y5)则裂隙不甚发育。同时,裂隙随埋深的增加发育程度相对减弱。4、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引水隧洞工程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前泥盆系侏罗系的一套浅海滨海相、海陆交替相地层。区内三迭系广布,分布面积约占90%以

14、上,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7080%。区内广布的碳酸盐岩地层,由于经受强烈的区域变质和急剧的上升作用,岩溶不甚发育,岩溶地貌景观不很普遍。沿线地层岩性主要为三迭系中、上统的大理岩、灰岩及砂岩、板岩,从东到西分别经过盐塘组(T2y)、白山组(T2b)、三迭系上统(T3)、杂谷脑组(T2z)、三迭系下统(T1)等地层。盐塘组(T2y)主要分布在大水沟一带及老庄子背斜核部,主要由大理岩、泥质灰岩组成。白山组大理岩(T2b)主要分布于工程区中部,形成X山系的主体山脉,该层岩相稳定,结构致密、质纯,全层厚750m2270m。西部杂谷脑组(T2z)分布于工程区西部,碳酸盐岩以岩粒变化多、岩性杂为特征,由白灰白色纯大理岩偶夹绿片岩透镜体、薄层砂岩、云母片岩等。本层厚150700m。三迭系上统(T3)主要分布在主分水岭一带,岩性为砂岩和板岩。三迭系下统(T1)该地层主要位于工程区的西部,岩性复杂,由黑云母绿泥石片岩、变质中细砂岩夹薄层状大理岩、砾状或条带状大理岩等组成。(1)围岩分类引水隧洞线以、类围岩为主,分别占54.1%和36.7%,、类围岩分别占8.3%和0.9%;其中因岩爆引起围岩类别降级b、b、b、b所占的的比例分别为18.3%、6.9%、5.4%和0.9%,说明引水隧洞的总体成洞条件较好。(2)引水隧洞岩爆预测由于工程区为高地应力区,引水隧洞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石坚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