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62669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学(第一篇) 问答题(答案)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相对价格水平。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大。例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

2、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 小国(Small nation)与大国(Large nation)进行贸易,谁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一般来说,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幅度成正比。换句话说,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那么

3、,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呢?假设:贸易前中国的大米市场的交易量为 1 亿吨,价格为每吨 1000 元。斯里兰卡大米市场交易量为 100 万吨,价格为每吨 500 元。发生贸易后中国从斯里兰卡进口了 50 万吨大米。这 50 万吨大米对于 1亿吨的中国市场来说,只占 0.5份额,影响甚微,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对于斯里兰卡来说,50 万吨意味着相当于原有市场的 50现在出口到了国外,大米价格会大幅上升。虽然自由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大米价格都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封闭时两国的市场价格来说,中国只降了一点点以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斯里兰卡的大米价格则可以涨到非常接近于中

4、国市场价格(将近每吨 1000 元)。由此可见,在小国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的利益增长幅度大于大国的利益增长幅度。 可见,国际均衡价格(International equilibrium price)偏离小国的国内均衡价格(Domestic equilibrium price)更远一些。因此,小国的福利改善更为明显。从图中可知,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也就越大。PWX/PWY称为一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故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该国从国际贸易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1. 证明:即使一

5、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aLX是A国的X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aLY是A国的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bLX是B国的X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bLY 是B国的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倒数就是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假设A国X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aLY bLX 当aLY= bLY或者aLYbX可以推导出aLX/aLY bLY时,aLY bLX不能保证aLX/aLYbLX/bLY。 可见,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Labour input per commodity output in

6、both nationsNation ANation BLabour input per XLabour input per Y36128Productivity of both nationsNation ANation BProductivity of XProductivity of Y1/31/61/121/8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国(aLX bLX;aLY bLY)。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劳动生产率只是对

7、方的4/3倍。相比之下,A国X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2/8)(aLX /aLY bLX /bLY),或A国X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即A国在X生产上优势更为突出。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1.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导致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可贸易商品增加。贸易规模也按要素增长的速度同比例扩大,但不会影响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和贸易结构; 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ve goods)的生产增加更快。在大国情形下,如果该国

8、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条件将会恶化;如果该国是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会改善。在小国情形下,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Labour-intensive goods)的生产增加更快。在大国情形下,如果该国是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其贸易条件将会恶化;如果该国是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会改善。在小国情形下,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2. 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

9、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加以解释。 东亚经济模式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以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从市场资源来看,由于国内资源缺乏,市场容量狭小,因此,经济上偏重依赖外资和外部市场。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采取“进口替代型(Import substitution)”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这样的战略,其实就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管制进口,排斥国外商品,保护国内市场。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国家都先后改变了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战略,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Expor

10、t-led)。要实施这一战略就要全方位开放。包括: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放宽外资政策(主要是税收);鼓励扩大出口,创立出口加工区,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出口。并以出口换汇购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外国设备,以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 到了70年代后期,及时地抓住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将产业发展重点转移到重化工业、电子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初步实现了工业提高国内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密集型产业的层层推进,从而东亚国家的外贸商品结构业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Primary goods)到劳

11、动密集型产品(Labor-intensive goods),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Capital-intensive goods)。3. 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外资流入(Inflow of foreign capital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Host country)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 如果外资流入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

12、条件的维持和改善。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1.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当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向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它解释的是解释要素禀赋理论(H-O theorem)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 重叠需求(Overlapping demand)是指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随着各国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13、新的重叠需求的商品会不断涌现,根据重叠需求理论,国际贸易的规模也会相应地不断扩大,不断会有新的贸易商品出现。这对于解释二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2. 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创新国在丧失了原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利用自身雄厚的研发能力转而研究开发该产业中的新品种。因此,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会出现产业内贸易,也就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并向创新国出口该产业中的旧品种,创新国则生产并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该产业中的新品种。 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发生在发

14、达国家之间。根据重叠需求理论,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他们相互间对工业品的重叠需求范围较大。3. 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产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theory)的主要论点是,一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等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在相对优势不同,

15、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例如,如果在某一阶段,资本在生产成本中居支配地位,而资本又是某一国的相对丰富要素,那么该国在这一阶段就处于比较优势位地。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研发和生产的优势,是其保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原因。 由于欧洲发达国家需求结构和美国具有相似性,部分消费者也对汽车新品有需求,根据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美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就具有贸易基础,这使得美国对汽车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了动力,较大市场使得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利可图。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1. 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都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不同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从供给角度讲的,而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