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2352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心得)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论文之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发现者” 【摘要】 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为本,给学生一个自己发现、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自己去发现、去探索音乐,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学习的发现者。【关键词】 激活 主体意识 探究 发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 教学的过程一书中指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富有个人特

2、色的东西。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堂中进行音乐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一个自己发现、探索音乐的空间与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愉快学习,主动发展。实践证明,音乐学习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地凸现,音乐也才会焕发出它所特有的魅力。一、营造探究发现的氛围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教师应该拒绝一切非教育因素的干扰,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心里接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

3、一同探讨。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接纳的、鼓励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使我们的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做、敢创造。1、走近学生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个世界绝非成人眼中的世界。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上课前多思考:学生喜欢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学生愿意怎么学?等等。当你蹲下来看时,你就会发现学生自己就是宝贵的教育资

4、源。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就像一条长长的牛鼻绳,牵着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过程成了教师的操纵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我在平时的课堂中则倡导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喜欢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更喜欢以一些征询性、启发性的话多问问学生。如在欣赏一首歌(乐)前,我总喜欢问问学生:你们最想知道什么?看了题目你有何想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在聆听音乐或律动表演后,我总喜欢问问学生:听了音乐你有何感受?你从音乐中发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疑问吗?等等之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自己离教师很近,在充满了轻松、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

5、中,学生总是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也经常会有很多的发现,很多的惊喜,很多的感动。2、倾听学生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少讲,教师讲的越少,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越多,信息就会越丰富,教师要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倾听者,认真听听学生说了些什么,耐心倾听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的发现。如在初学口琴时,我首先要倾听学生对口琴的认识、了解有多少,听听学生们由好奇所产生的疑惑。在

6、学生探究实践后,教师还是要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秩嫩的生命之音。这时,学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你。“老师,我找到do了,它在第九格。”“从左往右数,第九格是do。”“吹奏时嘴巴要缩小,对准一格吹,这样音才清晰。”“口琴两边的音有高低,拿时低的在左边,高的在右边。”“do是吹的,re是吸的,mi又是吹的。”“吹奏时,口琴要左右移动。”“移动口琴时,不能移过头,移过头音就不准了。”二、重视探究发现的引导音乐中的探究发现学学生的主动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

7、现”因素,以引路、诱导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条件,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探索、发现、感知、理解、创造音乐。使学生在提问、探究、解答的过程中与音乐进行碰撞、交流,又在碰撞交流中将知识内化,将情感升华。1、精心设置“猜测”猜测,是一个人的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推理能力等多种智力作用的结果,是对事物的结果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判断。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小学生天生好奇,乐于猜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如在欣赏河

8、北民歌小白菜的课上,在第一个环节“听故事,说感受”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猜测环节:猜一猜“小白菜”的悲惨命运音乐会如何来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说:“我猜这首歌的速度是慢的。” 有的说:“这首歌听起来一定很可怜。”有的说:“可能会用哭泣的声音来演唱。”有的说:“小白菜是女的,可能是小女孩来演唱”老师把大家的猜想一一板书下来,学生在欣赏后,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各个高呼“吔”,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多次聆听和教师适时的点拨后,学生们还有新的发现:“旋律的下行走向好像是小白菜在叹息自己的不幸生活。”“采用童声的演唱更能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发现无不闪烁

9、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也由此萌生出浓厚的创新思维激情。2、巧妙运用“对比”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在感受相同体裁或不同体裁的任何一件作品时,总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比较。课堂上我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感受,比较记忆,比较想像,比较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多思畅想,感受快乐,从而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培养丰富、美好的感情。 如在欣赏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歌曲时,我在黑板上提示学生:“请仔细聆听,并与歌曲小白菜进行对比,你有何发现?”听完后,学生们纷纷谈起了自己的发现:“速度变快了。”“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

10、在唱歌跳舞。”“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节奏比较跳跃。”“老师,我来画旋律线。”(在黑板上画了 的旋律线)“是童声演唱的。”“那么,你从这两首歌曲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教师进一步点拨、引导。“旧社会太苦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得多了。”“我以后再也不乱花钱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里,比较教学大大优于教师的讲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学生对音乐的发现其实就是学生身上音乐美感的发生,体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再如,在对歌曲速度的处理上,不用告诉学生怎么唱,可以让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尝试用快、慢两种不同的速度分别唱一唱,比一比。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那一种速度更能表达歌曲的内容、情绪

11、。3、灵活设置“阶梯”学生在学习时,有时会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一时不易理解,思维就卡壳了,而教师又绝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这时,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思维中投入一粒“石子”,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将这一难题分解成若干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中理出头绪,思考回答这一个个小问题,就等于化难为易,为学生设置好了一个个阶梯,学生拾级而上就能解决问题,就会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感悟。例如,在欣赏新东北风时,学生质疑:“老师,新东北风是什么意思呀?”我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歌词中、音乐中找答案。学生在朗读歌词、聆听歌曲后,才恍然大悟:哦

12、,原来是在东北的大地上刮了一阵风。“那到底是怎样一阵风呀”有时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那种“刨根问底”的劲儿令你不得不想办法解决。于是,我设计了几个辅助性的问题:歌曲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东北人民为什么这么高兴?这时,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其中蕴藏的含义:“这是一阵解放的风。”“是一阵温暖的风。”“是一阵快乐的风。”“一阵给人带来光明的风。”一时间学生竟说了很多很多,同时也带给我很多的感想。三、提供探究发现的空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探究”这一要点,提供各种探究机会,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将“探究学习”切入学生的

13、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鉴赏、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简而言之,就是要多方面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空间。1、发现问题的空间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才是有蓬勃生机的教育园地,才是让老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其实,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问题本身就充满变化、丰富多彩。教师应开放出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观察、聆听等方法去发现问题,使

14、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展开。学生能提问题,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要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教师引导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平时的音乐课中,我经常对学生说,任何人都可以提问,不论是在欣赏时还是在演唱后,都可以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提出来。例如在欣赏歌曲真是乐死人时,当我出示课题后,学生们都感到很奇怪: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呀?真得会高兴得乐死人吗?“老师,你快点放录音给我们听。”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带着疑惑与期望去聆听、去体验、去感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四年级的一节民歌欣赏课中,当我出示民歌

15、说唱听的课题后,我问大家:“你们最想了解民歌的哪些知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起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老师,什么是民歌?”“民歌是谁作的?”“我们浙江有民歌吗?”“民歌有多少?”“劳动号子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们是多么渴望知道答案。我想,既然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吧。于是,整一节课都是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的,通过学生的查看书上的文字资料、聆听音乐、讨论等活动,学生想要了解、知道的或是应该了解、知道的内容也越来越清晰、明朗。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在课后还收集了很多以前学过、欣赏过的民歌以及一些课堂上没接触到的民歌。2、合作学习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从中隐藏着

16、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这些不同的内心感受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各异的思维品质在合作学习中“释放”出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同桌合作、师生合作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演唱、创造等活动。以前在学跳集体舞时,总是由老师说了算,老师说站哪里学生就站哪里,老师说队形怎么变就怎么变。但在探究的课堂中,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例如教学集体舞八只小鹅,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去排练,去尝试探究队形该怎么变,然后再小组汇报。在汇报中虽然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很高,探究合作的气氛也较浓,有几组还表演得很精彩。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更像协助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3、聆听音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