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2141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高考论述类小阅读的命题方式及解题技巧 【典型错题】原题呈现(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

2、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3、。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

4、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

5、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错误。见第一段,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6、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错误。见第四段,“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原文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D. 作品

7、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错误。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

8、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错题表现1、错选D;2、错选B;3、错选C【原因诊断】诊断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社科文阅读重视不够,一般讲解较少,强调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注重审读题干、比对选项,过于强调选项的差异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推断能力。诊断学生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不够,加之社科文本本身专业性较强,导致学生对社科文本兴趣不大,做题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即使有部

9、分学生认真审读题干、比对选项,但由于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推断文章内容时也会出现失误现象。【教学补救】教法献计一、考纲解读:从2013年开始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修改为“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0、”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在上述的六个考点中,作为新课标卷考查,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二、命题规律:新课改的要求下所选文章的生活化、关注现实性加强,从2012年的自然科学类文文章“科技黑箱”到2013年社会科学类的“凤文化”和“老子其书其文的时代”“全球气变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到2014年的“悲剧与审美”,“古代食品安全监管” “中国传统建筑”,再到2015年的“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艺术是什么”都多从阐释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生活等方面选取文本。再次强调同学们对古典文化知识、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环境问题、现代食品安全、宋代信用及艺术等问题的

11、关注与反思。需强调的是论述类文章侧重的是内容和行文的逻辑,所以要求考生要能清楚全面地理解内容和行文思路,不能机械得死抠个别词句、断章取义。2014悲剧与审美就是结合时事理解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的内涵。三、命题形式:不管考查自然科学类文本,还是社会科学类文本,近年题型稳定,均为单选题3小题,分值共9分。四、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12、。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

13、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6.从信息的准确度上,有推测变肯定、肯定变推测两种。推测变肯定选项把原文中可能、或许发生的事说成是一定、绝对会发生。肯定变推测选项把原文中一定、绝对会发生的事说成是可能、或许会发生。20122015年现代文阅读高考命题分析大题类 型年份题号考点及分布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或根据作者观点推断)学法献策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及步骤阅读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任何语句的理解都应站在主旨的笼罩下解读,不机械、不断章取义。四个步骤:(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把

14、握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

15、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