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1923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激发的方法蒋亚军四川省蓬溪实验中学 四川 蓬溪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采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1 目的激发托尔思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众所周之,语文学科是打开其他学科的一把金钥匙,是一门综

2、合性极强的学科。他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2 悬念激发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

3、个很重要的方法。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质疑启发,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让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

4、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3 情感激发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如何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还又希望天气更寒冷些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 媒体激发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

6、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5 对比设疑激发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