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1482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构建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方法 舒桥乡校 周建祥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行,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如何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如何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如何处理好传统和改革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一、 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1、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把本

2、应该是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成单纯的内容分析,重理性轻感性,重认知轻情感,重学得轻习得。2、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在这种表面的热闹下却有不少弊端: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动起来,教师也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往往是通过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考。3、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没有主动阅读的兴趣,也没有正确的阅读

3、态度和方法,教师也只注重强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读书的方法。4、阅读训练不全面。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而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只强调学生的背诵,而忽略了朗读和默读习惯的培养。5、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僵化。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缺少必要的变化,少有新意,教学程式化、模式化比较突出,教学常常局限于课本,阅读途径比较封闭,割裂了语文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二、对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构想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

4、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一)激发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

5、、比赛朗读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二)加强朗读教学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而是要以一贯之,全面落实。因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读物中的文字比作一炉煤球,朗读则是让煤球燃烧起来,放出能量。这是

6、在说,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阅读教学,指望学生去抄写、背诵老师概括出来的作品“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三)以“引导”为课堂教学手段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的课堂学习大致分为:学习的开始、学习的深入和学习的结束。在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具体方法是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是为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为理解文本打好基础。教师提供思考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的感知具有目的性

7、、方向性,避免盲目性。在深入学习时,教师应多“引导”,少“灌输”。教师要让学生再认真阅读一下课文,找出教师所列的思考题的答案,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对文本的质疑。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与提示、点拨、指导。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四)培养学生阅读品质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

8、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只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导学

9、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五)突出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课程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学段目标中再分别加以具体化。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不能囿于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

10、读物”。二是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必须在阅读的数量和时间上给学生做出一个大致的规定。譬如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至两篇短文或一至两个文段,阅读时间大致为一至两个小时。三是要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并加强背诵。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巢宗祺等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2、朱慕菊编走进新课程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3、曹公奇试论阅读品质的养成 载中学语文2002年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