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759995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表现了变革时代A. 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B. 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C. 国家分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D. 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答案】A【解析】【详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德和正义,就用它来约束自身,天下无道德和正义,当身体力行去追求它,表明了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与材料中“殉道”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题词是“义道”,“士穷达”与国家分裂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百家中的一家,而非普遍

2、的信仰,故D项错误。2.下图为汉代长安城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长安城 A.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B. 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C. 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会D. 城市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题干图示信息可知,汉朝都城长安由九个城门组成,宫城的面积占都城的绝对比例,东市、西市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可见汉朝长安城是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仍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故B项正确;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与材料中图片信息不符合,A错误;材料的图片并不能说明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会,C错误;汉代的长安城体现出的是政治功能,不是经济功能的增强,故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汉代长安城平面图为切入点考查中国

3、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对汉朝都城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片的政治功能信息可知答案正确性。3.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反映出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以及田庄经济中租佃形式,这一变化体现出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士大

4、夫对土地的占有关系,故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不是自耕农阶级壮大,故D项错误。4.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而清朝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选A;材料说皇帝对官员的任职,但没有说明文官或武官,排除B;材料没有

5、涉及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点睛:清代之前,中央官员有职有权,地位比较稳固,而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比较容易控制,这样皇帝决策受干扰比较少,所以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5.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 洋务人才的匮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

6、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即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的信息。A项“中外交涉”,B项“顽固派的抵制”,C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洋务人才的匮乏6.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宜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A.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B. 宣扬了

7、民主政治理念C. 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D. 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说明地方政府权力增强,这种变化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前没有进行地方自治,排除A项;国家结构形式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的主要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这一方针A.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B.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C. 是应对国民党右派的紧急举

8、措D. 适应了国民革命新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1926年7月,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因而题干中所提到的1926年2月的农民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故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之后,故项错误;土地革命是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革命路线,与题干中所提时间相隔较远,因而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并没有失败,所以不是应对国民党右派的紧急举措,故项错误。8.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

9、湖北等内陆地区。政府这发展战略意在A. 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B. 便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C. 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D.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从平衡地区生产力的布局和国防安全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传统的工业布局,故A正确;一五计划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原因之一是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B;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主要是出于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而不是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排除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年

10、以后,排除项。【点睛】根据关键信息“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联系所学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分析解答。9.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A. 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B. 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C. 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D. 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民法大全在婚姻问题上更多的强调婚姻的自由,体现了

11、人文主义的思想,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地位问题,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条文的只适用于贵族的信息,B不正确;民法大全对婚姻的定义与传统婚姻观念的含义不同,D不正确。10.法国某作家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好的!反之,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绘它。”材料表明这位作家所遵循的创作方法是A. 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幻想和想象的方法描述作品,材料中“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符合浪漫主义的想象的表现手法,故这位作者的创作

12、方法应该是浪漫主义,正确;古典主义创作方式遵循理性主义的特点,错误;现实主义是材料中作者批判的对象,错误;现代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方法,运用离奇怪诞的表现手法,故项错误。11.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A. 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B. 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D.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的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基础上发展工业,而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材料中“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的信息表明当时苏联的工业

13、化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故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比较适合工人阶级,所以并不是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政策,斯大林模式显然不是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错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项错误。【点睛】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12.二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

14、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趋向的背景主要是A.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时代主流B. 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加强C. 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D. 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肯定的是国家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超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材料中研究对象受到质疑的原因,故B项正确;结盟对抗不符合材料中超越国家的内涵,错误;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也不符合材料中关于国家界限的定义,错误;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

15、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材料二 晩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