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52682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 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玉环县玉城中学柯素萍【摘要】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言明白晓畅,含蓄有致。其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早已超越时空地域而传遍世界。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论语也显示出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进行儒家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解读,通过述中感悟、缘情探境、追问生活、故事生发等方面引导中学生浏览原著精华,品味智慧哲思,提升文化品位。【关键词】感悟语境生活 故事解读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恒久的艺术魅力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大放异彩。其中,儒家经典论语更是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论语是

2、一本博大精深的大书,阅读它,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智慧得到升华,使人的灵魂得到洗涤。正像论语中所写的那样: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这本书就像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人的面前,每每去读,不时的感叹2500年前孔子的伟大,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一直以来影响后世。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内容丰富,思想精微,言简意赅,为使后人能读懂,并能领悟其中深刻的含义,所以历代都出过许多训读、注释论语的书。据不完全统计,自汉至今关于论语的书不亚于三千余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后来成为明清科举应试者必读之书,许多读书人都是通过朱熹集注来理解论语的。朱熹集注

3、基本上符合原意,但也渗进了许多宋理学的唯心思想,有不少维护封建统治思想的迂腐之论。封建时期的注疏家为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往往是借孔子之名来宣扬封建统治思想,一面将孔子抬高到“至圣先师”的高位,一面却任意篡改孔子的思想来欺世惑众。正如匡亚明先生所言,“各时代起作用的孔子的思想,一般是经御用后儒改造过的假孔学或半真半假的孔学,因此把它的反作用全部推在孔子身上是不恰当的”此话提醒我们阅读论语要独立思考,尽可能了解孔子学说的本义,尤其是自2006年我省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把论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列入高中语文课程范围,并且规定十篇科目为必考篇目,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儒家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如何解读论语

4、的文化内涵,这不得不要讲究点艺术或者策略?一、述中感悟,进行感性解读1.去掉单一译文,引导学生自读。我有意地将课本上译文去掉,用多媒体将论语语录原文投映出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原生态地自读。这样,学生在解读时会碰到相当多的困难:有字词解读的困惑,有文言句式的不解,也有语录意图的揣摩学生有了这些困难,自然就萌生了解读的渴求,产生了解读的原初动力。如诲人不倦一课中,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一章。学习这一章时,我将语录投映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自读。结果,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女与回孰愈”怎么解释?“

5、吾与女”中“与”译成“赞同”好呢,还是译成“和”好呢?“闻一知十”说的是善思还是善迁?如果将“吾与女”译成“我赞成你”的话,那孔子怎么能如此武断地说子贡不如颜回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多边谈论,深层探究,不断丰富对语录的解读。2.通过名家评点,进行轻松解密通过名家评点解读论语是一条捷径。名家、近人的评点批注,大多是玩味一生的独特“发现”,往往是至情至理,点破机关,三言两语,直抵要害,有助于为学生的多向交流、个性解读打开思路,提供范本。学生借助名家评点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可以受到教益和启发。例如: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在论语今读中

6、这样解读: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专家评点语气中肯,又能一语点中要害,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这样评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南怀瑾却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

7、,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两位专家风格迥异的解读,更使学生意识到个性化解读在文本解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引进名家解读,促使学生感悟。名家评点既有分量,也有水平,既通俗易懂,也含蓄隽永。二、缘情探境,进行理性解读论语是一本语录体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据回忆而记载的孔子的言行、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独立的语录,由于缺少具体的上下文语境,给学生解读带来了情感揣摩的困惑。学生很难深层次理解言语者说此话时的情境和意图,也很难理解言语者说此话时的侧重点。于是,学生很容易孤立地理解某一条语录,极容易导致片面的理解,甚至曲解。据此考虑

8、,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1.根据学生疑问,重新建构语境。语录体式的话语应该出现在一定的交际场,将言语还原到具体的言语交际场内。学生自读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数是因语境的缺失而引起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言语者的意图和言语侧重。因此,引导学生据疑度情,缘情索境或构境,从情感上揣摩言者真意,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不错之法。如学习为政以德时,学生就“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提出:“徒”不应解释为“同一类人”,而应解释为“弟子”。于是,我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孔子说此话时的情感态度。结果,学生讨论之后,将孔子说此话时的情感

9、大致归为两类:一是出离愤怒,二是调侃。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据情感寻找或者重构当时语境。结果主张“出离愤怒”一说的学生找到此语的语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学生就孔子愤怒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大致归结如下:冉有是孔子的名生,对事本应有自己的思考,自己没有主见,反来征询孔子。孔子已经私下里对冉有表示反对,季氏不听。季氏不听从,冉有不行其义,反而为之聚敛。持“调侃”一说的学生就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孔子待人的原则(忠恕)入手,认为孔子不会怂恿弟子鸣鼓声讨冉有,充其量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还在想像世界里建构出那种孔子与学生一起言谈时的情景,认为孔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往往以道

10、凝聚,既然冉有远道行之,自然就被排挤在外了。于是,我将课本后附录一孔子年谱中有关此事的史实呈现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解读。2.围绕语录话题,依情补充语境。语录式的言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下偶发的言语。言语者的真实情感不可能全部凝固在静态的言语文字上,言语时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等都能表达出一定的情感,那么时隔千年之后的静态语录又如何能呈现当时那种复杂的情境呢?美国当代文艺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因此,我们解读静态语录的过程就是揣摩言语者情感,把静态语录还原为动态言语

11、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围绕静态语录呈现给我们的话题,揣摩言语者的情感用意,重构当时言语情境,不断修正并完善自己对言语真意的追问,进而落实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学习诲人不倦中的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时,学生就“吾与女”提出不同解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回到语录本身,找到此语录的言语话题,然后让学生就这一话题揣摩孔子说此语时情感用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填补语境空白,结果,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揣摩,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言语情境。如:生甲:子与子贡言学。子贡曰:“治学,何为重?”子曰:“思为重,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12、子贡曰:“举一反三,颜回之善也!”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生乙:子贡问孔子:“颜回善学,何也?”子曰:“敏而好学,发愤善思。”子贡复问曰:“吾何能及回也?”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样,学生在填补语境空白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语录的理解,让静态的语录动态化,而且,在此过程中深化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三、追问生活,进行深层解读1.依缘圣人情怀,感受圣贤思想。孔子生活的时代,毕竟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了,谁也不可能乘时光隧道

13、回到春秋时期与孔子对话,掀开论语的神秘面纱,只有对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孔子的生平性格、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孔子的影响力方面都有个系统、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原义。孔子的一生是一本书。从孔子的人生经历可以推知当时孔子思想的真实想法。例如:沂水春风篇中,历来将“春风沂水”的情怀解读为“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学生只要用心去感悟,稍有了解孔子的经历便会体会到另一层完全不同的的感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用于治国安邦就是主张“仁政”,以“礼乐教化”为手段,希望能恢复大同社会的景象。于是孔子周游列国,游说统治者施行自己的主张

14、,但在武力争霸的兼并战争面前,他的学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并不能给统治者带来立竿见影的政治效果,所以应是孔子晚年明知自己的主张不可行于世想“独善其身“的颓然之态的表现。这层理解正是了解圣人情怀,结合孔子人生阅历的一次迥然不同的解读。2.关注自身实际,感受圣贤光芒正像于丹教授所讲,“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既然是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自己情感体验出发,对论语进行理性的解读。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家庭、朋友说起

15、。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论语中关于此类话题不胜枚举。比如论语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仁)这章看似平常之语,但是现代的孩子几人能做到呢?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你们高高兴兴的等待自己的生日的时候,你是否会记得你父母的生日?这一发问虽然简单普通,但同样发人深省,现代的中学生很少会考虑到自己父母的生日,甚至很多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具体时间。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孝顺,同样也促使学生去反思自己平时让父母伤心的行为,收到一石二鸟的功效。再如:周而不比中关于如何择友有这样一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

16、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在“生疑”和“探境”的过程中,基本上能把握孔子教导弟子交友慎重的这种生命关怀,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联系自己交友的经历来具体地诠释这条语录。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从自己交友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具体地诠释朋友这一概念。有学生还深情地写道:“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朋友便是花丛中最耀眼的花朵;如果说生命是一只翱翔蓝天的飞鸟,那朋友便是捎来远方问候的微风;如果说生命是一条街道,那朋友便是街上最靓丽的风景”这样,适度延伸之后,学生不会再有千年之外的时空差距,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圣贤光芒,汲取生命的力量。3.关注当下需求,思考圣贤局限几千年前的孔子居然能领悟现在人所不能领悟的道理,并千百年来被人流传,现代人其实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是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它。论语里的道德理想,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解读论语,要立足现实,注重个性解读,要充分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