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97304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心得)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论文之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在运用中培养学生能力 岳阳市岳阳楼区洛王中学李仲炳摘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问题的讨论、趣闻轶事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同时通过启发引导,教给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词: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和实践,并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活动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

2、大纲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同时教给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物理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1、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观察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

3、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二年级的第一堂物理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我带了一只三棱镜、一只平面镜和一台直流发电机,一上课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把走廊上的太阳光借到教室内的黑板上?”,因平时一般的学生都接触过平面镜,知道平面镜能够“反光”,不少的同学都争着要做,当一位学生将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时,我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同学们都感到好奇;当转动直流发电机的手柄时,小灯泡立即发光,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我顺水推舟讲起了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欧姆定律时,让每个学生都动手

4、实验,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和归纳而得出了欧姆定律,既加深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通过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物理概念是表示物体属性的。这些概念与一般的概念不同,就某种物质或某个物体来说,它们对应的物理量通常是“常量”。例如,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对于分式P=M/V能否说“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而与其体积成反比”呢?还有导体的电阻等于其两端的电压与电流强度的比值,其分式为R=U/I,能否说成是“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其电流强度成反比”呢?为了区分物体的“属性”与“非属性”,我组织学生认真开展讨论,并结合实例予以分析,如“把一块铁分成相等的两

5、块,铁的密度就减小一半”其说法是否正确?同时再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加深了对表征物体本质属性概念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则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3、通过趣闻轶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趣的科技故事和物理学史上的趣人趣事的介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例如,我在教熔解和升华时,让学生猜谜语“西边一园笋(屋檐下结的冰笋),风吹慢慢紧,东边出了一只羊(太阳),吃了西边一园笋”,使学生懂得冰笋在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后熔解和升华了。4、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

6、、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将形、声、色相结合,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要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启发引导,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把书读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在教串、并联电路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正确地判断串、并联电路,我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的相关概念并结合演示和学生实验教给了学生两种判别断方法,且效果甚佳。其一:根据串、并联电路的概念来判断。如图1,图为电源E、电键K、用电器L1与L2是用导线逐个顺次地连接而成的,如同用一根绳子将一颗一颗的珠子穿成的项链一样成为一串。因此,L1与L2为串联。图2中的L1与

7、L2则并列接在电路的两个公共点A、B上,L1、L2相当于两串珠子,其中一串的珠子掉了与另一串上的珠子毫无影响。因此,L1与L2为并联。图1图2其二:可以根据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来判断。如图1中,当闭合电键K时,由电池外部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可知,电流从电源的正极经K、L1、L2回到电源的负极,当K断开或拿掉某一个小灯泡L1或L2时,整个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而图2中,当电键K1、K2都闭合时,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公共点A,一部分经K1、L1到公共接点B回到电源负极,成为一条完整的电流路径;另一部分电流从接点A经K2、L2到B点回到期电源负极,成为一条完整的电流路径。当断开K1或取下L1时,L1这条

8、支路为断路,没有电流通过,但L2仍是闭合电路,有电流通过。即L1与L2两条支路互不影响。 最后由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凡接在电路中的电路元件(或用电器)在电路中流过同一电流,且这些电路元件或用电器对电流的有无是互相影响的,那么这些电路元件(或用电器)就是串联,这种电路乃是串联电路。如果各用电器联接在电路中共同的两支点间,且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对另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中的电流的有无毫无影响,那么这些用电器就是并联,这种电路乃是并联电路。由于学生亲自参预实验和研究,学生对由电路元件组成的实物图或是电路图都能用以上方法顺利判断出来,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解题技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