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9706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论文之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层次懂、会、悟 摘要:教学是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会、从会到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懂的学生能对各种关于概念、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说出理由。会是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解题训练出来的。教师要示范,学生要做适量的练习。悟是对过程的深刻反思,要让学生学会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思维规律。关键词:懂;会;悟;牛顿第一定律简单地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会、从会到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懂(一)什么是懂懂不是死记硬背。因为即使记住了,也可能还是不懂。是否把某块知识搞懂了,首先要看学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把概念、规律或其他知识性的材料表达清楚,并能说出这段

2、文字的关键性的要点,而且这仅仅是懂的最低层次。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仅能记住“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已经懂了。至少,学生应该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并能抓住“不受力”、“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词。(二)怎样教,学生才能懂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内容贴近于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的引导分析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才会容易懂。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及事实出发,引导学生亲自实验,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摩擦力对物体

3、运动的影响,得出结论: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进而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三)如何判断学生是真懂真懂的学生能对各种关于概念、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说出对的依据,错的理由,能应用概念、规律解释生活、生产中简单的现象。例如:真懂“牛顿第一定律”的学生能判断出“力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并能说出理由: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解释“跳远时,运动员助跑速度越快,跳得越远”和“司机行车时要佩带安全带”的道理。二、会(一)什么是会会就是在懂的基

4、础上,能进行推理、分析、综合,能独立地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会是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解题训练出来的。要使学生会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很好地示范。示范什么?示范符合逻辑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就拿解题来说吧,审题完毕后,整个解题思维过程的起点在哪里?这个起点应是设问。示范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要揭示整个思维过程各细节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这样想而不那样想?物理学犹如迷宫,教师在示范思维的过程中,思维每推进一步,最好在此处做上一个醒目的记号,等待示范完毕后再引导学生回头看,这时学生会更清晰地看清教师的思维轨迹,进而自行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程序。教师讲完一道典型例题后,不妨让学生再独立地做一遍

5、,并与教师的解题过程进行对比,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解题思维,但此时的做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而应在解题过程中自觉地体会解题思维的内在必然性,关注解题过程的关键点。在讲解一道电学计算题时,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例题:标有“6V 3W”字样的小灯泡与一只12的定值电阻串联在电路中,灯泡正常发光。求:灯泡电阻和电源电压。思路引导:根据灯泡正常发光,可求出什么?灯泡电阻和电路中的电流;根据小灯泡与定值电阻串联,可求出什么?总电阻;怎样求电源电压?U电源=IR总。解:R灯=U额2/P额=(6V)2/3W=12 R总= R灯+R定=12+12=24 I= P额/U额 = 3W/6V=0.5A U电源=IR总

6、=0.5A24=12V(二)做适量的练习练习什么?练习变式题。练习多少为宜?变式题的量以12道为宜。通过作业反馈,教师会发现学生是否真正会了,还会发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教师不断进步的开始。若发现学生尚未真正会,则在评讲时要点破导致错误的细节,再用一道题来矫正、巩固。其实,学生做错了一道题,并非是他完全不会。若解一道题需要做好五个细节,往往由于一个细节的错误就导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因此,发现错误的细节,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另外,备例题的同时至少要备34道变式题,一是供作业用,二是供巩固矫正、拓展提高用。还需说明的是,用题海战术能提高学生的解题熟练程度,能提高应试

7、分数,但不会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而且使其学习缺乏“后劲”。例如:在讲完上面的例题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变式训练:变式题1:标有“6V 3W”字样的小灯泡与最大阻值是30的滑动变阻串器串联在电路中,当连入电路的电阻是18时,灯泡正常发光。求电源电压。(转上页)(接下页)分析与解答:R灯=U额2/P额=(6V)2/3W=12,R总= R灯+R变=12+18=30,I= P额/U额 = 3W/6V=0.5A, U电源=IR总=0.5A30=15V。变式题2:接上题,当连入电路的电阻是38时,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电源电压不变,不考虑灯泡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分析与解答:R灯=U

8、额2/P额=(6V)2/3W=12,当R变=18时,R总= R灯+R变=12+18=30,I= P额/U额 = 3W/6V=0.5A, U电源=IR总=0.5A30=15V当R变=38时,R总= R灯+R变=12+38=50,I= U电源/R总=15V/50=0.3A,P实=I2R灯=(0.3A)212=1.08W。变式题3:电源电压是24V,标有“6V 3W”灯泡与标有“50 1A”的滑动变阻串器串联在电路中,当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串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是多少?点评:将结论改作已知条件,训练逆向思维。三、悟悟什么?通过适量练习,发现并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思维规律,进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是对过程的深刻反思。一节课结束,学生的收获不仅是学会解几道题,而应是能解决一类问题。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只有这样,在新情境下的问题呈现时,学生才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而不至于手忙脚乱。例如:学生做了适量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习题后,应能悟出一般的解题思路:滑轮组竖直放置时,W有=G物h物,W总=F拉S绳,W总=(G物+G动)h物(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滑轮组水平放置时,W有=fS物,W总=F拉S绳。(f是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会,从会到悟,让学生自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思维规律,进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