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8202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心得)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 【摘要】吟诵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所独有的传统读书方式,也是古人的创作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方式、修身养性的方式,吟诵还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中国的文化,就应当选择自己的解读方式。本文简介了吟诵的定义和规则,并从文艺美、声韵美、节奏美、人文美、感性美、创造美六方面浅析了吟诵的审美特征。【关键词】吟诵 吟诵规则 声韵 审美特征【作者信息】刘东风,男,中教高级,深圳福田区绿洲小学校长。QQ138859616一。关于吟诵:1.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所独

2、有的传统读书方式。2.吟诵的今昔:说吟诵古老而新兴,是因为它至少有着两千多年以上的历史。自古读书皆吟诵。一百年以前,没有一个读书人不会吟诵。最早记录吟诵的是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寥寥数字就概括了“中国式作曲法”:意思说汉语的歌曲是把说话夸张地拉长,音乐就是把拉长的说话放在音律上、音阶上来创作的。直至鲁迅时代,吟诵依然尚存:“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摘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这里的朗读即吟诵。笔者注)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话剧和音乐的传入,新学堂勃兴,私塾消亡,吟诵作为汉语诗文的存活形态在邯郸学步中失去自我,被来自重音西语的朗读取而代之。时至今日,与百年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读书人都会朗读却不知吟诵为何物了,最具声韵的汉诗文失声而成为了“闷葫芦”。为了挽救在国人身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学人奋笔疾书、奔走相告,从没停下抢救的脚步,老一辈中就有唐文治、周谷城、赵朴初、臧克家、文怀沙、叶嘉莹等,徐健顺等学者则是其中新生力量。3.吟诵的规则:根据徐健顺老师的总结,他将吟诵规则简称为“一本六法”。一本即吟诵的目的,是表达出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六法即依字行腔、

4、依义行调、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并在此基础上划出了吟诵的初级、中级、高级要求:初级要求能做到长仄短: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五言诗若为起诗,则第1、4行第二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中的起诗,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七言仄起诗则相反。此外,尾韵也要读长,入声字读短:所有行的尾韵拖长,但日、月、绝等入声字除外;入声字读得短而快,有压抑、急促、愤懑之感。依字行腔:吟诵调一般比较简单,易学易记,吟诵的依字行腔比传统音乐的要求更严,要力求与字音贴近,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清楚。文读语音: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

5、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俗称“地方普通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第七)孔子的教学语言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规范。吟诵必须文读,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如“笼盖四野(y)”、“远上寒山石径斜()”;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声。在此基础上,又添加运气发声、腔音唱法、身体语言(摇头晃脑)作为吟诵的中级要求。而高级要求则在情绪处理和曲调创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能做到情通古人、自成曲调,达到修身养性最高境界。二。吟诵的审美特征:1.文艺美:如果说

6、诗乐同源是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那么诗乐分合演绎了诗歌与音乐的发展史。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均为歌曲之词,可是到后来音乐散佚,仅存歌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毛诗序中可以看出,诗乐同源且互为体用。从上古到宋时的诗乐结合先疏后密,其后又由密返疏且呈多元状态。鄢化志将历代诗乐分合及其特征分为五个阶段:孕育期:原始艺术,诗乐舞一体;形成期:诗经时代,诗乐礼一体,重乐而轻辞;发展期: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声辞并重;高峰期:唐宋律诗、词,诗乐密合,声形

7、兼得;蜕变期:南宋雅词、元曲、明清传奇,诗乐疏远。在各代诗乐分合中,诗体因音乐渐变而新生,如楚辞应巫音而生、汉魏六朝乐府借胡夷里巷及清商之乐而出,唐五代词并燕乐而行,元明清杂剧传奇依南北曲而盛,等等。在这分与合中,歌唱和吟诵催生了两种文艺样式的发展并带来了文艺的繁荣。2.声韵美:汉语言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声音。在汉语诗歌中,不但有押韵,还有押调(押声调和声母),再加上入声字的妙用,就会带来含义深刻、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声韵美。韵脚是有意义的韵脚。押韵在形式上有押尾韵、押首尾韵(俗称“两头咬”)、压腰韵(中间字押韵),甚至还有押首腰尾韵(俗称“怀中抱子”)。所谓“韵”,相当于音乐中的主音,歌曲总是从

8、主音开始再到主音结束,汉语诗歌的押韵也是如此,且在回到主韵结束前一般不押韵,这就类似于音乐中结束句前的不协和音程产生不稳定感从而有趋向稳定的需要,使作品在结构上形成起承转合发展线索。也正因为韵脚是主音,固在吟诵时韵的发音被夸张、慢化、加强,被拖得最长,这样就会对整首诗的意境产生重大的影响。韵是有情感因素的,这源自于不同韵的仄、发音以及声音长短等。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就总结出:“东、真韵宽,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如登鹳雀楼用的是“尤韵”(iou),由三个元音构成,发音绵长,口型逐渐合拢,自然有悠长、悠远、思悠悠恨悠悠之义。因此古人作诗选韵很慎重,常用闭口的i、u、韵表达细腻

9、缠绵之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昨夜西风凋碧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写情词不写诗”用开口韵a、o等表达开朗豪放之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教胡马度阴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声调也是有意义的声调。汉语里中古音有、上、去、入四个声调。声(普通话中一、二声)舒缓、低沉、静。因为近体诗都押声韵,所以诗歌最后都有归于静之感;而歌行、古体诗歌不是押声韵则表现的是纵横捭阖、壮怀激烈的情感。郑张尚芳先生研究得出:人体器官包括自称“我”多用上声,如首、口、眼、耳、齿、嘴、脑、脸、手、脚等,由此推知上声有亲密、细腻、喜爱之意。押上

10、声韵的诗一般细腻缠绵,也有小部分表达豪迈壮烈。去声语音通达顺畅,如掷地有声,故铿锵有力,或旷远明亮。尤其是入声字吟诵时发音短促,好似发了一半的音突然受阻,传达出痛苦、愤怒、压抑、决绝等激烈的情绪。汉乐府上邪中内容上在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后,列举了“山无陵”等五个不可能发生的事,还连用了“竭、雪、合、绝”几个入声韵,以示决心决绝。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最后一句用了三个入声字“不”、“一”和“格”,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强烈愿望。3.节奏美:朗读重词,歌唱重乐。吟诵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其吟诵的对象诗词是有节奏的,其吟诵的基本调也是有一定节奏的。但这种节奏不同于西语朗读的强弱、轻重和长短,如果将汉诗读成两字一

11、顿的Rap则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声韵和意义了。当然上古诗一般都是两拍制的,弹歌每句只有两个字,每句两个拍节,可读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类诗歌的节奏来源于劳动,一来一往两个动作合成了劳动情景:如一举一落的打夯,一斫一扬的伐木,一进一退的拉锯等,故原始劳动诗歌必然同劳动合拍,从而出现两个节拍合成的四言古诗,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张白山先生认为:“七绝分为四顿来吟诵,更是符合呼吸吐纳的规律的,急脉缓受,都有生理的根据。”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先生认为“两音一拍”是汉语基本的“拍节节奏”,因此他认为四言诗是“一句四言两拍XX XX”;五言诗是“一句五言三拍=XX XX X0”;七言诗则是“

12、一句四拍”即:“一句七言四拍XX XX XX X0”。但是,影响吟诵节奏有内容、音韵、情感、气息等,如果像以上千篇一律地将诗歌象西方音乐一样机械地定谱定节奏,吟诵就会失去自己独有的魅力,甚至还会曲解诗歌的原意。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举了个重要的例子:李白和周邦彦的两首忆秦娥虽然用同一个词牌,节奏并不一样:“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相思曲,一声声是,怨红愁绿”(周)。两段同形式的词句,由于内容和入声韵用法,其吟诵节奏也大有迥异。再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原意是表达人生苦短的意思,可是由于忽视内容、忽略声韵、读错节奏,硬说是奋发图强、祝人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这种曲解有很多)。这首先是内容理解错误,

13、将古人登楼而悲理解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其次是不拖韵脚、节奏读错,诗中押iou韵,是长韵,应该长读,给人软绵绵之感,诗中“白日”、“入”是短音,“黄、海、依、尽”是中音,“山、河、流”是长音,按这节奏一读,“时光就像大河那样一下子流到到海里去了”惆怅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外还有腔音唱法带来的节奏变化:腔音区别于西方音乐每个音固定、音与音之间是跳跃的,而腔音的轻重、疾徐、高低等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使用腔音唱法,有韵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吟诵。吟诵的节奏是随诗歌内容风格和吟诵者领悟而定的,因此,吟诵不但千人千调,其节奏也各有各法。节奏的变化也就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4.人文美:吟诵体现的是儒家

14、的审美理想,是美和善的统一,是孔子礼乐思想的实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生发情感、振奋意气在诗,进退有度、安身立命在礼,境界升华、道德完善在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则群物有别。”此所谓礼乐治天下,就是把道德规范的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这种美善的统一,一方面来自吟诵文本的内容,一方面是吟诵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知古通今,怡养情性。吟诵还体现了道家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审美标准。这一是汉诗文的题材上取自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花鸟虫鱼;二是吟诵者情通古人、借古喻今的

15、一种表白、一种自娱的超然情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龙神思)写作如此,吟诵也是如此。吟诵是在同古人深度对话,只有通过吟诵才有深切体会,才能触摸到古人真实的心态、情态和意境,“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吟诵是在宣泄情感,修养心灵,陶冶情操。5.感性美:感性是东方文化的特征之一,汉文化也不例外。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借助于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来诠释客观世界,往往重感性轻理性,使东方文化带上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这种神秘色彩贯穿于神人、天人、自然与文化之间,使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从感觉出

16、发又最终摆脱经验感受,表达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理想。吟诵过程无论是创作之初还是解读文本之时,其实际就是人文情怀的表达或感悟,古诗文总以文学意象表情达意,让作者或读者在感性世界里神游遐思。与理性相比,感性似乎缺少科学精神,但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缺少感性的生活就失去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因为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其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有着独特坚守。风花雪月,鸟兽虫鱼,是吟诵的内容,更是情感的载体,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的一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论是文化的建构力还是解构力,总受制于作者或读者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和认知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吟诵的情绪处理更是千人千调、匠心独运。以腔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