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81131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初探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展开创新。传统教师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观念,这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个性,让学生经历数学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关键字】 小学数学; 创新行为; 教学一、问题的提出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

2、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概念、公式,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表现在问题情境、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一)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二)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三)提倡解题策略

3、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得出结果,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展创新,教师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扭转,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

4、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实行创新必须遵行六项原则:普遍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教师创新的三个方面(一)教育理念的创新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如传统教师在教三角形面积时,经常是教师自己演示,说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平等四边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反复强调“完全一样”这个前题条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

5、积计算公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少自己的思考,思维常常受到制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创新行为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改革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2、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是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已”。在现代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例如,教学“整数加法运

6、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两题: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3.2+0.50.5+3.2;(4.7+2.6)+7.64.7+(2.6+7.4)后,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自己概括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试着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整修活动过程使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3、全新的教师观。古代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转换这种观念,由“教”者变成了“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数学教

7、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数学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具有创新行为的教师眼中的学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课堂里没有任何一个没有个性的学生,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二)教学内容的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就要求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

8、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在上“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居住面积,课上引导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又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创设了“小猴分桃”,“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在以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9、,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新疑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这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对学习对象的动机。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设备

10、、教具等的合理搭配使用,还可以创设逼真的合作性教学情境,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地砖上的学问”时,教师带学生到建材市场了解地砖规格,图案花纹中选择了一种(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 *引导学生研究这种地砖上图案的排列规律,有的学生斜着数,找到1+2+3+4+5+4+3+2+1=52,有的学生用圈正方形的方式数,得到1+3+5+7+9=52,从而推出:自然数从1开始连续加到几,再从几倒过来连续加到1,结果是几的平方;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的和等于几的平方等等。

11、类似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寻找数学规律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形式,使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比单纯地让学生练习几道纯运算题目,对学生的数学认识发展更有积极效果。除了具有以上三方面的创新,教师在开展创新行为时,还应运用以下几种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的策略(一)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教师在教学时,态度必须和蔼可亲,保持幽默,这样学生上课如沫春风,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动,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

12、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他带着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来到了课堂,使学生莫名其妙,从而产生好奇心,精力集中。二是帮助和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已知1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学:怎样画线段图?把谁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设谁为“x”?等给学生创设环境,让学生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三是开发和扶持。当学生在对一

13、项数学活动感兴趣并非常高兴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不反对猜测。在教室里布置各种数学教具,数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要认真地回答,或集体讨论等。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学生问:“老师,还有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吗?”这一质疑激起千层浪,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此,教师要把记忆性教学变为思考性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二)充分挖掘教材并合理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

14、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现有生活

15、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三)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有一教师在六年级复习平面知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习:给学生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最大,激动之情溢

16、于言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林崇德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数学概念中的变换叙述方式、多项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填,简化环节、简便运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发展估算能力,初级几何中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运用比较,补充练习,拼拆练习,括缩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各种形式,都是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这些形式,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举一反三、以一贯十、逆向解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发散与收敛、变式与求异等思维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