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47957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复试中医内科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内科学 浩子图书系列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一、名词解释1. 痃癖:又称积聚。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起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2. 颤震: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3. 眩晕:眩为眼花,晕为头晕,因淸窍失养,常表现为头晕眼花,如坐车船等症状。4.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病见一侧上下肢不能随意活动,多由中风病所致,起病急骤,一侧肢体偏瘫废用,可伴有言语謇涩,口舌喎斜。5. 痹病:因风寒湿或风湿热,痰瘀痹阻或肝肾亏虚等引起的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酸麻、烧灼、屈伸不利或肿大变形为表现的症状。6. 六郁

2、:气、血、痰、火、湿、食郁滞。7. 战汗:在急性热病中,全身战栗而汗出称为战汗。常为向愈转折点。8. 尫痹: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肢节屈伸不利、筋脉拘紧、肌肉萎缩,肘膝不得伸,甚或尻kao以代踵,脊以代头的病证。9. 内伤发热:由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10. 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胸、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11. 卑惵:是指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12. 疟母:疟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津凝成痰,最终致使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肋之下,则形成疟母。13. 梅核气:是由于气郁痰凝,阻滞胸咽而致胸胁胀满,咽中如有

3、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病证。14. 紫斑:血液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15. 濡泄:又称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疾病,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16. 时行感冒:指感冒病情较重,并且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多类似的感冒。17. 体虚感冒:指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力较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的感冒。18.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郁、湿阻、水湿、血瘀、阴阳两虚而致水气内停,常以腹部肿大如鼓,皮肤苍黄,腹壁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为临床表现。19. 痿病:因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于濡养

4、而致的肢体筋脉弛缓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20. 厥证: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昏厥时间短,清醒后无后遗症,重者可一厥不醒而亡。21. 关格:上为呕吐,下为小便不通,多于淋证、癃闭而来。22. 单腹胀:单以腹部胀大如鼓而四肢无恙者为单腹胀。23. 急黄:因疫毒炽盛,起病较急,黄色迅速加深,其色如金,伴高热、皮肤瘙痒、烦渴,甚则神昏谵语。24. 呃逆:胃气上逆动膈,上冲咽喉,呃呃连声,不能自主的症状。25. 痰厥:痰厥指由于痰邪内蕴,复因恼怒气逆或外感六淫之邪,引动痰邪,痰随气升,上闭心窍,临床上出

5、现突然昏厥,喉中痰鸣,喘促气急的病证。26. 真心痛:是胸壁进一步进展的严重病症,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27. 暑厥:在炎热夏季,烈日曝晒或闷热之室工作日久,突然身热汗出,口渴面赤,继之昏厥,不省人事的一种病证。28. 阳痫:先有身热瘛瘲惊惕叫喊后而发病,伴面色潮红或紫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浮洪的病证。29. 阴痫:指先身冷无惊掣啼叫而后发病,伴面色晦暗或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的病证。30. 夙根:是指旧有的病根,哮病总以伏痰作祟而反复发作,故一般称伏痰为本病的夙根。31.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

6、,醒后复睡的病症。32. 健忘:是由于脑力衰弱所致,表现为记忆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33. 吐酸:泛吐酸水或口中发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称为吐酸。34. 嘈杂:指胃中虚空,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35. 黄胖病:是由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血气,使气血亏虚,血败而不华色,表现为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而目睛如故者为黄胖病。36. 口癖: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涡斜,但常伴有而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37. 尿浊:是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排尿并无疼痛为主证

7、。多由饮食肥甘,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38. 提壶揭盖:是指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应用开提肺气,或升举中气的治则,从而通下焦之气,达到通利小便的方法。39. 走哺:是以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利为主证的一类疾病。40. 虚火喉痹:是由于嗜烟好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导致以咽部有异物感、咽干、灼热、喉痒,常因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而加剧。41. 大衄:如口、鼻、眼、皮肤出血和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证,称为大衄。42. 痿躄:以下肢痿弱为主的痿病称为痿躄。43. 破伤风: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成,临证出现以恶寒发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

8、弓反张为主证的疾病。44. 腰软:以腰部软弱为主证的病证,多伴有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则鸡胸龟背等证。2、 简答1. 黄疸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有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由疫毒或饮食不节,内伤则为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毒,而内因偏于虚、瘀。2. 眩晕的基本病机:眩晕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种。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淸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淸窍。3. 癃闭的病因。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脾气不升、肾元亏虚、肝郁气滞、尿路阻塞。4. 郁病的基本病机。郁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其初期病变以气滞为主,气郁日久,则可引起血瘀、火郁、痰结、食滞、湿停等,多属实证,日久

9、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不同病变。5. 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6. 多寐病机关键:多寐的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致心神失荣。若实邪不得迅速祛除,又可进一步耗伤气血,损伤阳气,因实致虚,虚中夹实。7. 淋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应鉴别六淋之类别;其次须辨证候之虚实,虚实夹杂者,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杂。8. 消渴的辨证要点。 辩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病位以肺胃肾为主。津伤燥热多是肺、胃的病变,阴精亏虚多责于肾,气阴两虚常是脾肾不足,阴阳两虚

10、则更以脾肾衰惫为主。 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 辩本症与并发症:“三多一少”为消渴病的基本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常可出现眼疾、痈疽、肺痨、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等并发症。9. 胁痛的辨证要点:辩外感与内伤;辩在气在血;辩在脏在腹;辩属虚属实。10. 水肿的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是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应视阴阳虚实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11. 黄疸的治疗原则。黄疸的基本治疗原则为化湿邪,利

11、小便。阳黄证以清热利湿为主,可采用苦寒攻下法,但应中病即止;急黄证以清热凉血为主,辅以攻下、开窍之法;阴黄证按病因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法;虚黄的治疗以健脾生血柔肝为原则。12. 泄泻的治疗原则:运脾化湿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以化湿为主,佐以淡渗利湿。寒湿者温化寒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暑湿者清暑利湿,食滞者应消导化积,同时应结合健运脾胃;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应以健脾为主,佐以化湿利湿;若挟有肝郁者应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者宜补火暖土。13. 萎黄的主要症状:萎黄的主要症状为两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而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清,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脉

12、濡细。14. 简述心血瘀阻型症候及方剂。心血瘀阻型胸痹的证候为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15. 癫狂与痫病的鉴别:两者均为神志异常疾病。痫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为特征;癫狂以动而多怒,或静而多喜为特点。16. 中风闭证和脱证的鉴别:闭证主要表现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合肢体强痉;脱证主要表现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和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13、,脉细弱或脉微欲绝。17. 气鼓、血鼓、水鼓的临床表现:气鼓以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临床表现。水鼓以腹部胀大,状如娃腹,按之如囊裹水为临床表现。血鼓以胀病日久,青筋暴露,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临床表现。18. 简述淋证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癃闭:两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者甚至无尿。血淋与尿血:两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要点是血淋有尿痛;尿血多无尿痛之感,虽亦见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

14、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尿浊:两者都有小便浑浊之症状。但膏淋排尿时热涩疼痛;而尿浊排尿时无疼痛涩滞感,与淋证不同。19. 如何鉴别痰、饮、水、湿。痰多由热煎熬而成,病证复杂,分有形、无形之痰。有形者,形质厚浊;无形者,无处不到。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形质稀涎,饮之为病,多停留于体内空腔或体位低下之处。水为阴邪,有阴水、阳水之分,形质最为清晰,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四末。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但痰饮水湿同出一源,均为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20. 胃痛的鉴别: 胃痞:部位同在心下,胃痞指心下痞塞,胸膈瞒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已满为患,病

15、及胸膈;胃痛则以痛为主证。 真心痛: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动辄加重,且痛引肩背,常有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较急;胃痛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史。 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迹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疼痛为主证。21.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内伤病因外感六淫或疫毒所致病程病程较长,起病缓慢病程相对较短,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以低热者多件,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高热伴随症状内伤症状,虚实皆有外感症状,且以实证为主22. 水肿与鼓胀的鉴别:鼓胀水肿病史有肝病病史有肾病史病因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聚腹中肺脾肾相干为病,从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临床表现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为特征,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先从眼睑或下肢浮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活晦滞,腹皮无青筋暴露。23.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泄泻痢疾主证排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便质稀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