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7793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我们总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数学素质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将其称为“学困生”。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转化这些“学困生”呢?一、爱心感化,树立自信“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会遭受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骂,使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破罐子破

2、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切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春风化雨一样,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心。要耐心帮助他们,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朋友,潜移默化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学困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中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和愿望。二、教师诱导,激发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学困生”往

3、往对数学抵触、厌倦,毫无兴趣。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需要进行精心诱导、科学诱导,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数学发展史,介绍数学的最新成果和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中,应尽量用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数

4、学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可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巧妙地以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2.联系生活,间接激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兴趣。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5、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3.体验成功,引发兴趣。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可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教师与他们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乐趣。例如,简单的问题可让“学困生”回答,答对了,应给予鼓励,表示祝贺;对学困生的作业,应先让他们只做一题,做对了再奖励做第二题这样,就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若不失时机地帮助、鼓励

6、,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使“学困生”真正由厌学变为乐学。4.开展活动,巩固兴趣。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数学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口算比赛”、“小小诊所”、“聪明小博士评比”等。可把“学困生”分成小组,为他们设计特长比赛,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得以巩固。三、细心培养,形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态度不端正,习惯未养成,时常犯数字抄错、计算算错、题目看错等低级错误,他们经常是“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确实令老师头疼。针对这

7、种情况,可着力培养其三方面的习惯:1.用心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困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看到题目,眼睛一瞟,不做思考就开始解答。对此,应要求他们读题要像读课文一样,做到“四读”(眼读、口读、手读、心读),即眼睛看着题目,轻声读出,同时用笔划出重点字词,标出相关数量,在问题下标记出要解答什么。2.用心解题的习惯。(1)强化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数字”毛病的发生。(2)读数抄写。要求学生解题、打草稿时边轻声读数边抄写,这样手口一致,数字就不易抄错。(3)分步解答。要求

8、学生解计算题时画出先算的一步,如80-804;解方程时画出先解的一步,注明每步依据;解应用题时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等。3.用心计算的习惯。有人说,计算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进行听算、视算训练。单项计算重点练,易错之处突出练。(2)规范草稿本。学生应有专门的草稿本,做题要像对待正式作业一样,做到草稿不潦草,竖式排列有序,并不定期抽阅、批改。(3)注重算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捷速算的方法,让他们反复实践,总结规律,形成计算能力。四、诊断原因,持之以恒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当,等等。由于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学困生”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就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诊断原因,找准切入口,对症施治,持之以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