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47144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单元教学重点:1、学习鉴赏中国现代新诗,培养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2、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而背诵、默写单元准备:1、词的知识词是诗的别体,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 “杂曲子” 。后来也称“乐府” (东坡乐府 ) ,逐渐与音乐分离,而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 ,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称“长短句” (稼轩长短句 )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即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2、词以字数分为小令(58 字以内) 、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 。词的一段叫“阙”或者“片” 。2、现代新诗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 (现代是是按照内容来定义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 )板书:四言古诗 五言七言律诗近体诗 古代诗歌(旧体诗) 绝句五四以前小令体裁及时代 词 中调长调套曲散曲 曲 小令杂剧自由诗新诗 散文诗现代诗歌(五四以后) 格律诗现代人用旧形式写的诗词(古体新诗)3、鉴赏诗歌方法知人论世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把握意境,进而理解主旨、感情)意:诗人主观情感; 表达技巧 语言寄托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3、象:客观看得见的意象 意象 意境 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读诗,感受词作中作者流露的感情2、品读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 ”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感受他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

4、重点】反复朗读,结合意象,体会感情,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的感情2、点拨法。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课时安排】2 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生准备:预习背诵沁园春长沙 、根据意境绘制或者上网搜索关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的图画【教学过程】一、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1925 年的中国,当时国内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

5、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途径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一首词,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 32 岁。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下面我们就看看这种境况与心情下毛泽东写出了一首怎样的词作。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然后通过练习检查预习状况。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橘( )

6、 子 zhu( )头 层林尽 rn ( ) 百舸( )争流 万类霜天 jng( )自由 怅( )lio ku( ) 问 cngmng( )大地 Zhng rng( )岁月稠 挥斥方 qi( ) 万户 hu( ) mn( )江碧透 浪 ( )飞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 户侯:2、学生齐读一遍3、师范读,诵读方法指导(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

7、快。 )4、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35、读了几遍了,下面播放音频名家朗诵,回答这个问题: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有气势,壮阔,很有激情,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6、你通过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对全词的反复朗读咱们大致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

8、上片写景,景物生机勃勃,下片写人,人物意气风发) (一)分析上阕1、鉴赏前三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明确:寒秋(时节) , (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明确:不能。 “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 开头这三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2、具

9、体研习湘江秋景图。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学生齐读,师点评。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 “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明确:山、林、江、舸、鹰、鱼。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用了什么词来描写景物?“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 “遍”写出红之广。 (万、红)“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曾、染)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

10、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漫、碧;争、流)“鹰击长空” , “击”可以改为“飞”吗?(击、空)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鱼翔浅底” , “翔”可以改为“游”吗?(翔、底)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思考:这些景物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竞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 ,和动作的对比(击、翔)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结合背景)4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3、品读上片后三句。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思绪万端,情不自禁的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反映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

12、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想到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于是感到了“怅” 。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4、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景抒情,提出了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点评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5、背诵上阕(二)分析下阕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

13、么?明确: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携:携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 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2、作者忆什么内容?(革命同志、精神风貌、战斗行动,后七句)上阕一个“看”字,总领后七句,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那么下阕,一个“恰”字,总领了后七句,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第 1 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4、”恰:正当。 “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第 2 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第 3 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展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内容。以上七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3、想

15、一想:先说一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沁 园 春 雪 ( 北 国 风 光 , 千 里 冰 封 , 万 里 雪 飘 。 望 长 城 内 外 , 惟 余 莽 莽 。 大 河 上 下 , 顿 失滔 滔 。 山 舞 银 蛇 , 原 驰 蜡 象 , 欲 与 天 公 试 比 高 。 须 晴 日 , 看 红 装 素 裹 , 分 外 妖 娆 。 江 山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