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7074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心得)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心得)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心得)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心得)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心得)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摘要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习活动,就形成不了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就不仅仅是教研教改所能做得到的,还应从整体出发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那么,学生的动力源在哪里?如何挖掘呢? 一、尊重与信任;二、表达与交流;三、给学生动力应用的机会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五、“磨刀不误砍柴功”。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最优化的措施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关键词 挖掘 动力源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积极心态主动参与,再创造的活动。对于每个

2、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习活动,就形成不了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就把不仅仅是教研教改所能做得到的,我认为,还应从整体出发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在哪里?如何挖掘呢?一、尊重与信任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故此,尊重与信任是教师教学民主的体现,是学生产生动力源的基础二、表达与交流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学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表达的机会。如我在教圆锥曲线这一章时,先由人造卫星、慧星、星系运动等运动的轨迹吸引学生去探究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每节时,先与学生共同做实

3、验,然后从实验中由学生总结归纳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从而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求曲线的方程及刚学的定义推导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得出这些图形的几何性质,利用上述知识解例、习题时,首先要学生自己思考或稍加启发,从千头万绪中理出清晰思路,再让学生自己讲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到学数学是非常愉悦的,同学们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其乐无穷的动力之源。三、给学生动力应用的机会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空间。每节课精讲基本内容,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过程,不满足给学生的结论,余下的时间让学生“精练”,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习题讲评,

4、另外,在课堂内当堂完成课后练习题。尽量采用实例教学。如,讲排列、组合这一节时,以高二年级组十一个班组织篮球赛的场次为例,区分排列与组合的关系,以班上三名男同学、两名女同学中选晚会主持人一人、男女各一人、任选二人各有多少种选法为例理解所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既有效地把枯燥、抽象的知识理解、掌握了,又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上一堂课留给学生一道思考题,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堂内对解题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及时表扬,特别是对回答有误的同学要鼓励,决不能挖苦讽刺,尤其对后进生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

5、,视情况而定,采用公开表扬与谈话表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课余练习中,我特别注意精选习题,因为现在学生手中资料多,但大部分都不太适用,习题偏难、偏怪,没有针对性,重复劳动多,练习效率不高,所以,我宁愿自己多花时间做大量习题,然后从中筛选几道并分层次、分类型有针对性的安排练习,这样一来,后进生碰钉子的次数少了,大部分习题通过努力都能做出来,从而对后进生、优生都是一种激励,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五、“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课堂内、外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不良情况,有的可在课余找学生个别谈话,有的问题在上课时抽出部分时间来讲学习态度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并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如,期中考试后,发现部分学生练习不认真,作业不能按质按量的完成时,我在两个班中,以学习态度端正,作业完成质量高,成绩优异或进步较大的学生为例,进行全班性表扬,并找出他们成绩进步较快、成绩优异的原因,以鞭策那些学习上有所松懈的同学,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总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最优化的措施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而努力,为培育新世纪的新人才而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