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6717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袁兆亿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人才的发展,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形成及作用(一)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背景现代社会,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的竞争越来越归结为科技的竞争,因此,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实施的人才战略,以及在高层次人才发展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举措,使全球人才竞争不断升级。为

2、了应对发展所面临的人才挑战,1985年7月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倡议,国务院批准在国内部分省市试行博士后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成百成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此后,我国的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整体规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支撑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和各地政府根据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投入等多种形式并举,大力推动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博士后科

3、研工作站充分利用自身紧贴生产第一线的优势,立足于经济发展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推动了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迈上新的台阶,博士后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建立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初衷是应对我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流动不畅等状况,为加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而设立的。多年来,我国的博士后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致力于打造一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始终把

4、产学研相结合作为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博士后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博士后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出大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加快对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我们创造更加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教育、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顺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创新博士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激发博士后工作的活力,努力把博士后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企业博士后制度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人才状况决定

5、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决定市场实力,市场实力决定企业地位。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实的竞争需要使得企业对创新能力的追求日益高涨,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但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社会成员和企业发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强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探索人才创新能力开发的领域中来,把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把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打造列为企业竞

6、争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涵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经济社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调整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单纯依靠标准的方法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已经难以维持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一个国家、地区竞争的优势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将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他们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拥有优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由其支撑的超强创新能力是

7、绝对必要的,这是保证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关键。事实证明,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目前,我国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不甚理想,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差距,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处于中下水平,在国际竞争中不占据明显优势。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全球化既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但是也因为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而导致了我国吸引世界杰出科技人才的难度加大。同时,近年来我国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因此,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大力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企业博士后人员,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力争在

8、世界竞争中占据科技制高点至关重要。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定位及生存状况(一)企业博士后及科研工作站1、企业博士后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一些博士到大型企业如IBM公司、杜邦公司等做博士后研究,企业博士后从此而产生。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开展博士后工作,促进企业创新,在1994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度,在一些大型企业如上海宝钢、科技园区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以及改革发展地区如深圳和佛山设立了博士后站点。企业博士后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设站单位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博士

9、后到站后按相应的程序申请项目,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待博士后期满后可以留在设站单位工作,也可以流动到其他企业单位工作。2、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技术水平先进、科研条件较好的国有特大型、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或高新技术企业,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的载体,被誉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站,高级科技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的主

10、要载体,被誉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站,高级科技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技研究、人才培养、使用及人才流动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贡献。(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企业创新中的定位 1、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企业博士后制度是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在我国,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长期困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博士后科研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企业科技研发工作的前沿,在企业与高校

11、、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方式下积极开展实地研究工作,从而解决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的矛盾,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直接耦合起来,将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快速链接起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健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高校流动站具有授予博士的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也是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必然结果。联合招收博士后模式为企业注入新的科技活力,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是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开拓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企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高校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

12、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研究队伍。企业与高校在这种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依托合作高校的科研平台、学科平台和人力人才平台,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实用性,奠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利用企业具有研究项目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资金雄厚、实地培养和现场研究条件好的优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等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共同发展的利益格局,直接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有人认为企业博士后制度真正实现了官、产、学、研结合。企业博士后的进站涉及到政府的人事部门,联合培养又

13、涉及到大学及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又融入到企业,为促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开展,国家及各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有利于其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博士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2、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研究机构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转站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平台。资金和中试是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关键,企业博士后作为知识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的共同承载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应用平台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生产与科研的关系,既有利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研究机

14、构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博士后制度是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依靠自身资源,将企业的现实需要与个人的专业知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个人的研究成果、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融为一体,在生产中不断地发现问题、验证理论、创新技艺、转化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实力,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科技成果孵化器,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组织。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的目的是为企业引进博士后以解决企业在科研上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难题,而针对有些企业有资金而没有找到好的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工作站积极配合企业

15、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进行“短平快”专利项目的开发,鼓励刚毕业的博士带着专利项目进站“孵化”,可以说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作用,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一条捷径。3、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载体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得企业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更为有效。企业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经营管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还可以为企业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企业博士后制度充分发挥了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使用及流动方面的优势,造就了一批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

16、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首先,企业博士后制度优化了在站博士后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其在进行研发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拓展视野,将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的单一性与交叉性、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实际工作的灵活性融会贯通,促进其专业素养、研究领域、学科体系的深化。其次,企业博士后制度锻炼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实践能力,他们一般都作为项目负责人,拥有一定的人员调配权和资金使用权,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并带领研发队伍,这有利于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带头人。他们在承担企业研发任务、从事课题研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整合资源、化解矛盾、匹配力量、组织协调。因此,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得到多方面锻炼,不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博士后人才的培养与设站单位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实现高级人才向企业的柔性流动,在博士后本人得到锻炼的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为博士后配备助手、参加课题研究开发,培养和造就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