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466885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 李白对人生理想的设计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追求方式,充分展现出他的人格个性精神。李白人生理想构成的多重性、对人生理想实现方式追求的多样化、以及实现人生理想方式追求的成败,都对他诗歌创作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来认识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个性的表现。揣测固陋,请方家指正。 一 李白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在诗文中有过不同的叙述。上安州裴长史书云:“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是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今三十春矣。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

2、必有四方之志。”这里的“四方之志”应是指他的人生理想。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又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又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在此,李白较为具体地描绘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希望自己能象古代的管仲、晏婴那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象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州”。换言之,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功成身退”,其价值取向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

3、。同时,他对这种人生理想构建的实现,也是充满着自信的。与韩荆州书云:“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亦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下引李白诗文同此。 李白人生理想的构建,是由多种思想元素组合而成的,积极入世、任侠纵横、怡然自适、不受羁绊、功成身退,体现出“性倜傥”2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全唐文2】、“飘然思不群”的个性3 杜甫春日忆李白全唐诗3】。“功成身退”这种“四方之志”是他追求的人生理想,其一生的踪迹,“大抵也是围绕着这样的人生设计方案而展开他的人生道路的。”4 王定璋李白理想人生的构建天

4、府新论2004.064】为什么李白会形成这样的人生理想?深究其原因,大致可从三方面来观看:一是文化思想的接受;二是社会现实的关系;三是个性人格的追求。首先,李白在文化思想接受的层面上,有两种文化对其影响较大,一种是先秦诸子文化思想观念。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十五学神仙”,“十五好剑术”,“轩辕以来,颇是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青少年时期的不同文化思想的接受,奠定了他人生理想杂糅的基础。从主体倾向而言,李白以“功成身退”作为构建人生理想的主旨,将诸子各家的思想渗透到其中。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尽心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5 孟

5、子尽心上5孟子滕文公下:“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6 孟子滕文公下6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7 老子第2章7墨子兼爱:“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8 墨子兼爱中8墨子说经上:“先万民之身,然后其身。”9 墨子说经上10 11 12 全唐文卷51813 戴师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P122中华书局 北京2006年版14 杜甫15 后晋刘眗旧唐书高士廉传16 后晋刘眗旧唐书李义府传 17 唐武则天求贤制 全唐文卷九五18 左思咏史19 李白古风其一9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即是强调“功成”“济天下”;“身退”“善其身”。

6、李白把各家的思想意识融为一体,兼收互补,并将其化为自己所追慕的人生理想,试图用随人所学的纵横术加以阐释和实施。留别王司马:“愿佐一明主,功成返旧林。”五月东鲁行:“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行路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陨身。”另一种是地域文化意识。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青少年时期在蜀中成长。新唐书文艺传载他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其先陇西成纪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也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上安州裴长史书还说“(先)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 少长于江汉。”西域和蜀

7、中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让他受到感染。隋书地理志载:“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连接山胡,性多木强,”“地接边荒,多尚武节。” 20 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21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序.P5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10少数民族强烈的尚武精神和豪率气质,对李白豪爽个性的形成和任侠意识的追求有一定影响。唐代蜀地,地处偏远,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文化承传可以说是直取汉魏。蜀文化渊源流长,自成一体。李白蜀道难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华阳国志卷三:“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

8、,其目纵,始称王。”11蜀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充满神奇色彩,体现古蜀人自古以来都会寻求途径去实现超越自身的梦想。秦汉以后,蜀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始密切交往,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包涵宇宙万物、纵横渊博。梁肃送韦十六进士及第后东归序云:“益都有司马、扬、王遗风,生尝薄游西南,览其江山,颇奋文辞。” 12元稹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云:“风水荆门阔,文章蜀地豪。”三国、晋时蜀文人多修史,“表明蜀人内敛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趋势,关心自身的生存和现实现状。” 13李白的同乡前辈,唐武周时的陈子昂,“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14任侠使气,高举复古旗帜,一扫颓靡繁缛,书写人生意气,体现功业志向和进取

9、精神。与李白同时的梓州人赵蕤,杂采史传和秦汉魏晋六朝子书,集纵横术著长短经。此外,晋宋以来,蜀地崇尚道隐,至唐大盛。李白从中得益,感兴八首其五云:“十五好神仙,仙游未曾歇”,登峨嵋山云:“蜀国有仙山,峨嵋邈难匹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他曾“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并和道士司马承祯有交往。魏颢李翰林集序载:“白久居峨嵋,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蜀地的名人文化意识的熏陶,无疑对李白人生理想构成是有影响的。其次,李白在与所处社会现实的关系上,社会政治及文化倾向的转型,也给他的人生理想构成带来影响。盛唐社会是在经历了隋及初唐一百多年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转型之后发展起来的。初

10、唐太宗立国之后,“重今朝冠冕。” 15武后时“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 16以及科举制度得改革,“其有文可以经纬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材之宏材,堪将帅之重任,无隔士庶,俱以名闻。” 17这些举措,一改魏晋以来高门士族垄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 18让非士族文人看到身登要路的希望,逐渐出现“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19积极入仕进取的景象。玄宗时期的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兼容,显示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

11、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杜甫诗忆昔二首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李白古风其四十六亦云:“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些记载表明,盛唐时代,朝廷上下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由于盛明时代的感召,李白和广大文人一样,积极入世的激情被激发起来,具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和尚侠使气的社会心理,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赫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希望获用于朝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期望将这种才能发挥出来。再次,李白个性人格的追求意识,也是构建他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盛唐社会的变革鼎盛,虽然给文人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