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关系..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45607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国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关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关系.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两年以来, 中国 的对外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我国一跃成为当年世界排名第四的贸易大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7.1%。伴随贸易地位的迅速上升,中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面临着重大改变。新形势下如何定位、调整我国的贸易政策,已是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 的重要课题。人民币升值 问题 凸现贸易政策调整的紧迫性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来看,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因素:人民币汇价的定位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币的汇率一直采用与美元单一挂钩的政策,美元的相对贬值,同时导致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应贬值。从 理论 意义上看

2、,人民币汇价的定位,并不在于人民币汇率当前是升值或贬值,而是人民币汇率的确定是否具有合理的形成机制。这里的困难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不是由我国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而是由我国央行主导的模拟性外汇交易市场来确定。如果要使人民币汇价通过市场机制形成,意味着外汇市场的放开、现行结汇售汇政策的变化、国家外汇储备体系的改革、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重构等一系列制度的重大改变。显然,根本改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定位的不满,将在一定时间里困扰我国汇率政策的制定。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增长缓慢,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贸易

3、增长成为国际 社会 关注的焦点。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在华的海外投资 企业 、特别是在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所推动的。制约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在笔者看来,以下客观因素直接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入世”后我国必须履行的有关义务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将在近几年内基本确立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就贸易管理而言,不论是关税政策、进出口政策,还是市场准入、投资政策以及有关经济开放的各项政策,都必须基本符合WTO的有关原则。其中,尤其是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调整的基本取

4、向。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贸易政策,必须服务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这一总体目标内在规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形成基础。不论是贸易政策的制定或调整,确保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总是第一位的。经济开放本身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制定贸易政策,实际就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能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所接受的有关政策体系。作为贸易大国需要平衡的国际贸易关系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使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过早

5、地突现出来。在经济的 工业 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当不利。因此,现行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当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活动余地。我们认为,伴随我国贸易地位进入世界前列,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将不得不花费相当精力应付贸易冲突带来的贸易平衡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贸易政策调整的路径依赖调整贸易政策意味着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管理体制的改变。这里的问题是,改变原有政策协调机制所带来的协调成本增加,是否使调整后的管理更富有效率。建立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新的协调机制的有效作用客观上是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问题的。换言之,现行贸易政策的调整,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或继承性,尤其是贸易政策的改变,如何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要尽可能避免因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引起整个宏观管理政策体系运行效率的降低。这方面,有机地融合现有的相关政策体系,是使新的内外贸易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