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45603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及其国际比较本文根据住户调查数据,讨论了我国居民财产构成与分布状况的变化特征,并进行国际比较。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影响,我国居民财产持有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仍不是很高,但不均等程度的扩张速度非常迅速。关键词:财产;不均等;国际比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转轨加速期间,我国居民财产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不断积累和积聚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各种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居民财产积累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

2、转轨过程中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如失业下岗、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长等),从而使得居民通过增加储蓄来积累资产以备不时之需成为必要。此外,转轨时期的制度不完善,市场发育不足,市场扭曲等因素导致了某些特殊阶层以各种合法与非法手段侵占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从而获得了大量财产。导致我国居民财产积累和积聚的,既有经济发展因素,也有体制转轨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居民财产积累和分布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一、我国居民财产积累与分布的基本特征首先,居民财产积累的速度非常快,城乡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从住户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1),1995年至2002年期间,全国居民总财产净值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

3、1.5。这主要是由城镇居民的财产增长所拉动的,城镇居民人均总财产净值在这一期间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达18.9。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也比较高。农村居民金融资产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其总资产净值的增长速度,也高于这一时期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4.6);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尽管略低于其总财产净值的增长,但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7.6;就全国总体来说,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总财产净值的增长。表1还列出了1988-1995年和1995-2002年两个期间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情况。在前一时期,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较快,人均总财产年均增长率为4.37,金融资产年均增长率达2

4、6.98;在后一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总财产年均增长率不到2。2002-2006年期间城镇居民人均总财产净值年均增长率仍高达21,金融资产年均增长率也仍高达15.73。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其总财产净值、无论是人均财产水平还是财产积累速度,城乡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农村居民资产存量水平及增长速度都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人均财产的城乡差距在2002年比1995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城乡人均财产差距及其扩大速度也大大高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城乡居民财产积累速度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乡居民在改革中的获益差异。农村居民的财产积累中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收入增长的结果,即储蓄性积累占主导;而城镇居民中,经济改革导致

5、的财产再分配等非储蓄性因素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其次,财产分布差距扩大幅度超过了收入分布。财产差距随居民财产积累不断扩大。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总财产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4和0.31,总财产净值差距小于收入差距。1995年城镇财产差距高于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分别为0.52和0.33,但农村财产差距远远低于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分别为0.33和0.42,全国的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仍比收入低5个百分点。财产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在2002年被彻底扭转,2006年被进一步强化。2002年城乡居民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都分别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全国居民总财产净值基尼系数比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高出1

6、0个百分点。2006年财产基尼系数也表明,全国或城镇财产分布不均等性都要高于收入,并且扩张幅度也有更大程度的上升。1988-1995年期间,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基尼系数上升了12个百分点;1995-2002年期间,农村居民总财产净值基尼系数上升了7个百分点。城镇人均总资产净值的不均等程度似乎略有下降。19952002年期间的下降主要受到住房改革的影响(李实等,2005);2002年与2006年的财产基尼系数变化主要由调查省份所致。如果限定在相同省份,2002年城镇居民总财产净值和金融资产基尼系数分别为0.44和0.583,与2006年基本持平。再次,从财产构成来看,房产(净)价值在全国及城镇居民中

7、所占比重最大,农民土地价值的比重逐渐下降。全国房产净值占总财产净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35.4上升到2002年的57.9,7年期间上升了22.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中房产净值比重的大幅度上升造成的,房产净值占城镇居民总财产净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43.7上升到2002年的64.4,增长了20个百分点。2006年房产价值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1995年到2006年期间,房产集中率大幅下降,从1995年的0.73下降到2002年的0.5,2006年为0.4。房产净值在农村居民总财产净值中所占份额低于城镇居民,主要是因为农村住房市场远不发达;不过农村住房资产份额也在上升,并且不均等性以及对总

8、财产净值的不均等性效应也在上升。土地价值是农村居民各分项财产中比重最高的,但其份额在逐步下降。土地价值在总财产净值中所占份额在1988年达58.8,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财产积累刚刚开始,还缺乏其他财产形式。1995-2002年期间,农村居民中土地价值所占比重从46.8下降到30.7;全国则从31.6下降到9.4。在缺乏土地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土地价值主要通过估计相关产出品的收益来实现,一方面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土地产权不完全也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影响产出品的收益。此外,现实中的征地行为也使得土地收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征地过程中农民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这将导致征地补偿所依

9、据的土地价值估算存在低估的可能。尽管现有的估计显示土地价值在农村居民财产构成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但同时也应考虑到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背景。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占总财产净值的比重在城镇居民中一直都不居于重要地位。农村居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比重在1995-2002年增长了3.3个百分点,农民的生产性投资在这一期间虽有所增长,但也较为缓慢。耐用消费品价值所占比重在农村居民中基本稳定,但比重较低;而城镇居民中则在19952002年期间下降了将近1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消费品市场基本饱和并出现买方市场这一宏观背景在住户资产结构中的体现。非住房性负债在总财产构成中的绝对比重一直都非常低。这也是我国居民财产分布的一个

10、比较特殊的现象。最后,中产阶级人群比重严重偏低。我国中产阶级发展不足成为当前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和形成更大比例的中产阶级人群,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收入分配政策所试图实现的目标之一。从2002年我国居民财产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人群的财产积累额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集中在财产分布的低端,同时极少数财产水平较高的人群拖动财产分布曲线向右延伸,整个分布图形呈现出L型的特征。根据划分中产阶级的相对标准,将家庭人均财产数量处在平均水平的0.75到1.25倍的人群视为中等财产组人群,发现如果以全国财产均值为标准,将城乡合并起来看,大约只有15的人群可视为中等财产组人群,而其中64的来自于城

11、镇住户。在全国样本中,61的住户财产低于平均水平的0.75倍,可视为低财产组人群,23的住户财产高于平均水平的1.25倍。从表3中也可以看到财产分布中所存在的明显城乡差异性。按照全国统一标准,85的农村住户属于低财产组,进入中等财产组和高财产组的分别只有9.7和4.8;而城镇住户中,低财产组和中等财产组的比重分别为28和23,高财产组的比重为48。如果城乡的财产组划分分别以各自的财产均值为依据,农村住户财产分布的不均等性更强,中等财产组人群比重不到23,而城镇住户中等财产组比重为28,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城乡住户中,财产水平低于平均水平0.75倍的比重分别为一半左右,高于1.25倍的分别为23和24。从财产分布图和相对分布比例来看,财产差距仍处在较高的不均等状态;从财产分布中也可以推断,所谓的中产阶级的规模仍然非常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