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446508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信贷市场信用信息的产生机制研究摘要:文章考察了有关借款人信用信息的两种产生机制。一种是对信用信息的直接生产机制,该机制可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种是通过设置抵押条款,发挥抵押对信用信息的间接信号传递功能。抵押机制并不能直接减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但可以在贷款合约中起着信号、甄别以及激励等作用,消除或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认为,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几年,但信用体系却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信用关系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社会经济关系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三角债迅速上升,在很多地区交易成本急速上升,甚至高到了交易无法进行的地步;

2、银行“收息率”迅速下降,企业赖债、拖欠贷款利息、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严重。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产生信用信息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和项目风险的分析和甄别,这是信用信息的直接生产机制,但这要求银行具有很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贷款监管能力,同时还要辅之以社会信用信息生产机构,比如信用评级机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抵押机制迫使债务人讲真话,通过抵押的设立传递有关债务人信用的信息,这是信用信息的问接信号传递机制。1信用信息的生产机制信用信息主要的生产者包括政府相关机构、银行和征信公司,通过信息生产,可以大量减少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个人的信用信息具有公共品的显著

3、特征,主要由政府建立的征信体系提供。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于2005年正式在上海建立。然而信用信息是历史数据,需要建立起大量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充实和完善。而政府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只是对历史原始数据的初级整理。银行也是重要的信用信息生产部门,依靠内部的资信评估部门,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审查和贷款管理。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部门在授信前对企业信息的搜集能力不足,缺乏独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难以准确地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考察;发放贷款后又对企业的履约行为和偿债能力缺乏持续跟踪管理。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效应,所以信息成本较高,并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征信

4、公司信用评级机构是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存储的专业机构,具有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和针对性更强的信用服务。然而,征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国刚刚兴起,评级数据的覆盖面还不够广,需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尽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银行提供基础数据,评级机构借助强大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对企业基本素质做出全面考察分析和持续跟踪,及时调整对企业偿债能力及资信质量的评估。利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信息对贷款进行管理,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不但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更可为银行节约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总之,综合利用上述三种信息生产机制,可以使贷款人

5、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做出是否贷款以及是否需要抵押的正确决策。我国1997年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由人民银行集中管理,但很长一段时间银行之间消息闭塞、各自为政,信息登记咨询系统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2002年,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投入运行,该系统采用地市、省市和全国三级数据库体系,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全国各商业银行与该数据库联网查询。截止2005年l1月底,系统收录借款企业452万户,人民币贷款余额l736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90。2005年底,中国人民

6、银行总行建成名为“中央金融信息数据库”的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服务中心也已经在上海设立。从2006年开始,央行上海总部将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力度,争取早日建成包括金融信息以及公积金、社会保障、法院、公用事业等全方位信用信息的中央银行个人信息数据库。2信用信息的信号传递机制通过信用信息的生产,债权人可以更多地了解关于债务人信用的历史信息,然而,关于借款项目的信息却往往了解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抵押可以充当识别借款人与借款项目信用信息的重要信号。斯蒂格利兹和魏斯(sti#tzandWeiss)在他们开创性的研究中论述了信贷配给市场均衡的存在及合理性。论文还讨论了抵

7、押能否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配给,他们认为提高抵押要求对信贷市场具有两个方向的作用:一方面,使得留在信贷市场的借款者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具有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提高抵押要求会将一部分低风险低财富的借款者赶出信贷市场,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如果提高抵押要求所带来的负面的逆向选择效应超过正面的激励效应,那么贷款者会发现,当抵押要求超过某个临界点之后,风险上升了,回报却减少了。韦迪进一步考察了抵押担保的作用,她认为在借款者风险中性假设和项目全贷款融资假设下,提高抵押要求同样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在抵押率比较低的时候,抵押发出贷款项目风险较低的信号,一旦抵押额超过某个临界点后,抵押传递的反而是贷款

8、风险较大的信号。由于临界点不可确知,抵押的信号功能难以发挥。然而,上述研究存在明显缺陷:所有这些模型隐含的假设是信贷合约只包含利率条款,即使有抵押条款,也是假定利率与抵押在信贷合约中单独使用要么只能改变利率、要么只能改变抵押。显然这并不符合实际银行完全有能力自行安排利率和抵押。正如罗斯柴尔德和斯蒂格利兹(RothhildandStiglitz)论述保险市场代理问题一文中所述,通过使用激励相容的合约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设计的合约中包含能提供不同代理人质量信息的信号,信号的使用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代理人筛选出来达到分离均衡。当信贷市场中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时,将抵押和利率结合起来使用,抵押能够充分发挥

9、信用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具有消除或减少逆向选择的作用。塔克尔和贝森科(AVThakorandDBesanko)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同市场结构中抵押担保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文中假定抵押有成本的条件下,首先分析了垄断条件下的信贷市场均衡,假定银行在贷款市场中充当制定价格的垄断者,为了榨取借款者剩余,除非抵押物的价值大到足以使银行放贷没有风险,否则抵押不会被使用。接着,他们又分析了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信贷市场均衡,并假定每家银行都面临完全弹性的储蓄供给,且每家银行也像争取储蓄一样为了发放贷款而相互竞争。银行竞相放贷的结果是每个借款者都得到了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合约,这份合约同时以银行收益持平为约束条件

10、。他们发现,抵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信贷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银行通过设计出相关利率和抵押要求反向变化的信贷合约,就能够借此筛选出借款者的风险类型。低风险借款者倾向于选择低利率一高抵押要求的合约,而高风险借款者则选择高利率一低抵押要求的合约。在他们另一篇论文中,考虑了贷款数量、抵押、利率和信贷配给的关系,同样得出了抵押与贷款风险的负相关关系。贝斯特(Bester)认为以抵押和利率反向关系建立的自我选择机制可以消除信贷配给,在此抵押起到了重要的信号作用。他还指出了自我选择机制的两个严格假设:一是要求项目风险和不同借款人的偏好(借款人的风险)单调增,另一个是低风险企业家有能力提供足够的抵押以别于高风险企业家。詹和卡纳塔斯研究了在借贷双方对贷款项目存在不对称估价情况下抵押担保的信号传递功能,他们认为当借贷双方有相同信息但却对项目具有不同估价时,抵押可以提高贷款者对借款者预期收益的评估能力,即在理性预期信号传递环境中,抵押可以充当一种间接的信号源较高品质的借款者愿意提供更多抵押。如果贷款者的评价过低,借款者就有动力提供抵押,以换取较低的贷款利率。当借贷双方由于信念的差异对贷款项目产生不同评价时,抵押能够对合约的达成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