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42605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生命科学学院 12 园林工程与设计班 罗雯伟 201224113252包拯(9991062) ,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字希仁。天圣进士 , 累迁监察御史 , 是宋代有名的清官 ,为历代百姓所颂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包拯被贬为肇庆州官 ,任期三年。 在肇庆三年 ,包拯本着“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的信念 ,为肇庆建设致力服务 ,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东西。据新修肇庆市志 记载 ,包拯规划端州新城 ,将端州城向西迁移 , 继前人将护城围续向西边构筑; 扩大修筑西江堤围 ,开渠凿池 ,引导民众改造沥湖为耕地、 鱼塘;增建清心堂、节堂、 枕书堂、 洗砚池、 菊圃、 敬

2、简堂、 双瑞堂等;在端州城内修建丰济仓 ,以备饥荒;建崧台驿于城西 , 以利商贾等交通往来; 建星岩书院于宝月台 , 为肇庆创立书院之始 ,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建设。 另于城西建文昌宫、 城东建宝光寺等。应该说 ,包拯对肇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通盘考虑规划并努力地付诸了实践。 包公在端州还留下了文化遗迹。如:包公祠,砚洲岛,包公楼,包公井,包公府衙,等等。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 。 “包公文化”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包公文化是肇庆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最值得经营的。肇庆包公文化遗

3、迹, 砚洲包公楼是砚洲村民及社会人士缅怀包公而建。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 1843年) ,楼高三层,名为“包公祠” 。同治七年,因三楼溃危,修葺改为两层,惟易名为“包公楼” ,至今已有 160多年历史。肇庆包公祠坐落于城西厂排街(原包拯所设端州驿站处),占地 11500平方米,以牌坊、山门、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为主体建筑,配以亭、阁、廊、井、池组成仿宋建筑群,是古端州名郡一处重要名胜古迹。包公题刻包公府衙始建于康定元年(公元 1040年),内有 10多座建筑物,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群;如今,这些早已被岁月尘封,但是包拯当年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却依然让人们

4、感受到包公当年的意气风发。在星岩,有包公题刻,这是包公存世的唯一手迹,弥足珍贵。宋代肇庆已开垦不少水田 , 但沥水排不干 , 同时新筑的堤围也阻挡不了每年的洪水 ,居民饮用西江及沥水 ,常导致瘟疫流行。为了解决端州人因饮用水常患病的难题 ,包拯教民凿打水井。据清初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 载 ,包拯 “为端州守 ,尝穿七井 ,城以内五、 城以外二 ,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 ,曰龙鼎岗井 ,民居环抱 ,清源滑甘 ,为七井之最。现保存至今,影响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内,即今丽谯楼背后第一人民医院内(丽谯楼元末明初均为肇庆府衙所在地) 。该井相传为包公锁妖井,有“包捉陆放马成湖”的传说,可惜解放初已填

5、平了。其二:龙顶岗井(今称大井头) ,附近原有西岳庙一座,现该井水源充足,可以饮用,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石砌井壁,井栏为石灰石,栏口内壁有近二十条深深的绳痕,看来井壁是清代时重新砌筑的,而石灰石井栏则为原物。其三:在今米仓巷,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元代改名广济仓) ,该井井栏早毁,井水无人饮用。包拯在肇庆任期仅有三年 ,但他的清廉刚直的工作作风 ,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至少自宋代开始 ,肇庆官民就开始修建纪念包拯祠庙。包公祠又曰龙图包公祠 , “旧在府治仪门左。 宋熙宁中(北宋 10681077) 郡守蒋续建。 ” 这之后 ,历代官员都十分重视对包公祠的保护与祭祀活动 。总之

6、 , 包拯本着清心直道的服务理念 , 为肇庆地方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在肇庆的举止不仅给民众造了福 ,而且也给肇庆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正因如此 ,肇庆人民才会建祠祭奠他 ,其香火经久不衰。 而他自己的行为及民众对他的无限爱戴 ,也给后来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包拯将会永远活在肇庆人民的心中。包公形象是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载体,对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法制观念,清官意识,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社会文化心理诸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集中反映了中国百姓对传统精神文化方面的精神需求。中国下层百姓所确认的包公形象,能够满足和补偿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包公社会意义及其不足,继承和光大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