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425390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真题:说明文【1209】(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北京的古柏13、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在很多古典皇家坛庙、皇家园林、帝王陵寝,以及古寺名刹等处,都有苍老遒劲、嵯峨挺拔的古柏。像中山公园、天坛、地坛、中南海、故宫的御花园等处的古柏群都是举世闻名的。英圉前国务卿基辛格搏士在参观天坛时说:“天坛的建筑很美,我们可以学你们照样修一个,但这里美丽的古柏,我们就没办法得到了。”确实,名园易建,古木难求。北京的古柏群和长城、故宫一样,也是十分珍贵的国之瑰宝。北京的古柏,树龄在500年以上的约有5000棵,占北京一级古树的绝大多数。它们大多种柱植于辽时期至明代,最的可追溯到唐朝,但尤以明柏最多。在明代的永乐、嘉靖年间,修建了很多皇家祭祀的坛庙,在这些

2、坛庙里广植长寿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腐的柏树。 北京著名的古柏以树龄古老、姿态奇绝和传闻有趣而驰名。在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南门外,巍然屹立着7棵参天古柏,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过20米,盘曲苍虬的树干周长可达6米。中山公园杜稷坛原是辽代兴国寺遗址,古柏是当年的遗物,距今已1000年了,人们称其为“中山辽柏”。其中最东边的一棵古柏很是奇特,在树干的裂缝中,竟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国槐来。槐柏两树,枝繁叶茂,青黛交映,情趣盎然。它们已天然共生300多年,是园林中罕见的珍品,人称“槐柏合抱”,也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奇观”之一。天坛公园回音壁外西北侧,矗立着一棵堪祢“世芥奇柏”的古柏。它高达18米,树干周长达3.

3、8米,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种植的,距今已580多年。它的奇特之处是在其粗壮的树身上,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好像9条巨龙绞身盘绕,所以得名“九龙柏”。在明清两代,皇帝们到田丘台祭天时,正巧要路过此柏,因此又称此柏为“九龙迎圣”。相传在皇帝祭呆时,有九条金龙从柏身上飞出,在因丘台上空盘旋,待祭天完毕,金龙又飞回柏身。像“九龙柏”这样奇特优美的古柏,全世界仅此一棵,故尤为珍貴。据林学家研究考证,它生长成这样,可能是由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所致。北京的古柏,虽身经数朝,历尽沧桑,但如今仍是枝脊叶茂,生杌盗然。它们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枉,是古都风貌的代表,也是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郁郁葱葱的

4、绿冠与精芙绝伦的古建筑相映相辉,把所在地的名胜古迹点缀得古香古色,也杞古都北京打扮得格外绚丽。 (选自大自然 作著张宝贲 有改动)13。文章第段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参观天坛时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说明名园易建,古木难求。?(2分)14仔细阅读第段,根据文中有关语句完成下表。(4分)14、(l)在树干的裂缝中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国槐来(槐柏天然共生)。(2)是园林中罕见的珍品。或:是北京著名的“古桕奇观”之一。(3)树身干绞扭结纠缠像九龙绞身盘绕。 (4)全世界仅此一棵,故尤为珍贵。或:堪称“世界奇柏”。 树 名奇特之处作者评价最东边的一棵古柏(1)(2)九龙柏(3)(4)15。第段中说“据林

5、学家研究考证,可能是由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所致”。这里的“可能”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不能。“可能”表示是推测,说明表皮细胞分裂不均不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唯一原因,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6。北京的古柏被誉为“活的文物”,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印证。(3分)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都风貌的代表,也是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17。请你综合下列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平时积累,探究种植松柏的特点和用意,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松柏都种植在帝王祭祀的地方、家族墓地。在帝王祭祀的地方种松柏是希望帝业干秋万代传下去;在家族墓地种松柏象征着本族像松柏一样兴旺,常青不败。(1)在明代的永乐、嘉琦寄卒间,

6、修建了很多皇笨祭祀的坛庙,在迭些坛庙里广柱长寿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腐的柏树。(2)圣月坛公围地处城市西城区,是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是市内名胜之一,始建于明嘉琦年间,围内种柱了犬壬松柏树木。(3)孔林,是孔子及家族的专用墓地。林违两旁苍松翠柏,如龙如虬,夹过而立。林内树株经历代种杜、保护,松柏苍郁,古木参天,形戌了一个人造大园林。(4)有钱有势的家族,墓地里多种植松柏,这些家族的墓地,苍松翠柏环绕,别有一番景致。(二)(16分)沙丁鱼(1) 在多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纳米比亚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常常会出现大批鱼类和海洋甲壳类生物的死亡。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海洋里的

7、浮游植物腐烂而释放出来的有毒二氧化硫气味。(2)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种有毒二氧化硫气体的散发,在一段时间会出现明显的停顿。直至两年前,美国研究人员巴库和南非研究人员维克斯发现:有毒气体的散发停顿期,正是当地沙丁鱼的繁殖期。意外收获让科学家加紧了研究步骤,通过反复计算,终于推测出原来是数百万的沙丁鱼吃掉了将要飘向海岸线的浮游植物,因而减少了气体散发。(3) 沙丁鱼是鲱鱼家族的一员,栖于海水表层,体上部浅绿蓝色,腹面银白色,体长达40厘米。一般100克以上的沙丁鱼营养价值最高,含油量在15至20之间。它繁殖能力极强,全年产卵。如果没有意外干扰,它可存活13年之久,可谓鱼类中是寿星。沙丁鱼资

8、源丰富,在丰年产量可超过400万吨。(4) 美国是捕捞沙丁鱼的主要国家,有着庞大的沙丁鱼捕捞船队,他们经常利用夜间在大西洋附近海域进行捕捞工作。此时在鱼船上很容易看到成片的银色鱼群,如同巨大的飘带在海面浮泛。当船长20到30米的围网船队来到离岸6公里的水域时,大片的鱼群就会乖乖地游入围网。渔民们将捕捞品保存于冰冻海水箱内。这些冰冻沙丁鱼主要销往日本,在那里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产品。据专家估计,沙丁鱼年捕捞量维持在20万吨左右。但目前沙丁鱼捕捞量不受指标限制,而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一直以来,沙丁鱼因为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事它还作为鱼饵或养殖鱼用饮料来销售,商业前景非常看好。(5) 沙

9、丁鱼成了人们的“香饽饽”,引发人类的极大兴趣,导致过度捕捞。直到这次科学家们的偶然发现沙丁鱼可以吃掉海里有害的浮游植物,才使沙丁鱼的地位鱼价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继而科学家发出了“不要过度捕捞”的呼吁。(6) 巴库说道:“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无法让沙丁鱼发挥功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浮游植物繁衍开来,这些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同事浮游植物所释放出的气体还将给大气层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二氧化硫。”(7) 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行为,将会深深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而这些影响是人类难以甚至是不可能挽回的。14.阅读第(3)段,概括沙丁鱼的四个主要特征。(4分)14、(1)营养价值高(含油

10、量高);(2)繁殖能力极强;(3)存活时间长;(4)资源丰富15、例1:“如同巨大的飘带在海面浮泛”,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夜间沙丁鱼群在海上浮泛的壮观景象。例2:“据专家估计”说明了此数据有可靠的来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6、沙丁鱼营养价值丰富,商业前景非常看好。17、越来越多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加剧温室效应。18、例1:为了给地球多留鲜活的生命,保持生态平衡,请不要只追求短期利益,请手下留情。例2:为了多留新鲜空气,防止水土流失,请提倡“无纸问候”。15.第(3)至(5)段中,有些词句用得准确或生动,找出其中一例加以品析。(3分)16.请你说明“沙丁鱼成

11、了人们的香饽饽”的原因。(2分)17阅读全文,说说“过度捕捞沙丁鱼”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请概括回答。(3分)18.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过度“开发”自然的行为,请结合本文与相关链接,拟一段30字左右的手机短信内容,发给经营野味的酒店或制造贺卡的厂家,表达你的心愿。(4分)【相关链接】大量的野生动物被“请”上了酒桌,入穿山甲、眼镜蛇、虎纹蛙人类用巨大的胃口吞噬着自然界亿万年造就的生命;一棵花了上百年苦心生成的大树,顷刻间轰然倒下,变成了几千张雪白可人的贺卡,在我们写上美丽心情与祝福的时候,成片成片的大树正在倒下(三) 掀开“巫山人神秘的面纱(14分) 一直以来,东非大裂谷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使得西方学者得

12、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直立人从非洲扩散而来”的结论。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当时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只能上溯到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关“巫山人”遗址的重大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猿还是人?是不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直立人?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谜。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黄万波教授在四川省巫山县龙骨坡一洞穴堆积层里,发掘出一个人类门齿和一段人类下颌骨,颌骨上还带有两个牙齿。当时中科院公布的“巫山人”距今是180万年前。后经美国、英国等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

13、自旋共振法测定,其年代被正式确定为200万年前。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旱的人类。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世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被认为“将动摇人类演化的理论”。 但是,因缺乏更多证据,“巫山人曾一度受到质疑。2005年10月27日下午,黄万波教授带领的考察队第三次进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以期发现更多证据,为“巫山人是猿还是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考古发掘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许多植物孢粉化石,从而推断出200万年前,龙骨坡遗址周围有森林、草地以及河流,且潮湿、温暖,适合人居住。更重要的是,考察队还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而发现的化石有明显的石器

14、砸削痕迹,这也证明了人类活动的存在。化石中只有动物前后腿骨,说明古人非常聪明,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搬回洞中。大量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足以证明,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已经产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区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准。可见,“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而且比云南元谋人还早30万年。 经过清理,专家们发现龙骨坡遗址地层剖面最上面的化石年代为180万年,最下面的为200万年,文化层跨度为20多万年。这表明“巫山人”在龙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万年的时间。(选入时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段画线句中“动摇一词的含义。(4分)使人对西方学者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产生怀疑。

15、 2黄万波教授第三次带队科考,哪些考古发掘可以证明“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限40字内)A植物孢粉化石 B打制石器 C有明显石器砸削痕迹的化石 D动物的前后腿骨化石(6分) 3下面句子中加“”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选做一题)(4分)不能删去,“亚洲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这一看法仅仅是一种猜测。不能删去,“巫山人”是“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只是现在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一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 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四) “能吞能吐”的森林(15分)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