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4221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文专业毕业论文1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 对教师的启示2004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邹光凡提要:具有“思想家” 、 “革命家” 、 “文学家”之称的鲁迅先生,在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光辉的见解,特别是他对儿童教育的关注更加深切。在他不多的小说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仍具有启发作用。关键词:鲁迅 儿童 形象 启示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反帝反封建的勇猛战士鲁迅,同时也是孩 1子们的深情保护者,他对封建教育毒害少年儿童的罪恶,是非常痛恨并竭力攻击的。他号召人们要“看住黑暗的闸门” ,把孩子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他大声疾呼告诉人们“将来”是孩子们的时代,

2、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指出这对于“我们名字、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 。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 ,他不仅勇猛的攻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有害影响,也提出了教育儿童的主张,他在故乡和社戏中。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勇敢和富有生活知识的农民儿子的可爱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艺术的表达了鲁迅先生心目中真正的儿童生活,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对我们每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都有启发作用。毛主席把鲁迅先生概括为“三家”: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我们给鲁迅先生封个“教育家”一点不为过。在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封建教育的思想的流,正在汹涌地泛滥。儿童从小就读难懂的古书,受种种封建宗法家规和礼节的约束,被迫成为

3、“温文尔雅”的不苟言语的“小老头” ,而鲁迅也正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从他的父亲,私塾的先生到保姆阿长都无不用封建和礼教摧残过他的健康性格。特别是“私塾先” ,他的一生就是“不许孩子愤怒、悲哀,也不许高兴”的一生。这种教育,是严重违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所以鲁迅在他的童年时期,就表现自发的反抗情绪;在他成年后,更自觉地向这种反动教育进攻。他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精神的虐杀” ,反对把孩子教育成“钩头耸背、低眉顺眼,一副死板板的脸相的所谓好孩子 ”;他对把孩子培养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 , “不会飞也不会跳”的所谓“听话”孩子 。他要求孩子都成为敢怒敢笑的勇敢活 2泼的人。因为,在鲁

4、迅看来,只有这种人才可能成为未来的战士,才有可能成为不甘奴役的“硬骨头” 。鲁迅这种教育儿童的思想是革命的,战斗的,而这种思想,又具体地艺术地表现在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上。这里,我准备就故乡和社戏两篇作品来谈谈。鲁迅并没有专门给少年儿童写过小说,但故乡和社戏 ,儿童也爱看,其中那些朝气勃勃的少年儿童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从形象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深思和学习。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有胆有识”的少年润土形象。我们看到的闰土,是如此地勇敢。他在蓝天月夜的海边沙地上,在碧绿无际的西瓜地里,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中文专业毕业论文2尽力刺去” 。吓得猹从他的胯下逃走。闰土不仅有胆量

5、,而且在他心里, “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不像迅哥儿和往常的朋友那样,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和用什么方法捕鸟,知道猹的性格和如何刺猹。他告诉迅哥儿,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着胡叉,轻轻的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在这里,鲁迅通过人物语言,创造了一个血管里旋流着地之子的血液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儿童形象。这个从劳动生活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农民孩子的形象,是这样激发起我们的爱意。象这样“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和具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少年儿童形象,在社戏

6、里还有双喜、阿发等一大群孩子。在社戏里,作者所描写的双喜,是一个热情勇敢和智慧的孩子,而且他还有着农村孩子健康的粗犷性格。当迅哥儿没有看成戏很苦恼,而大人又无法解决时,他提议陪迅哥儿乘坐叔叔的航船去;当外祖母“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时,他又首先看出底细,很有胆识的大声说:“我写包票!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识水性的!”在路上,他处处出主意,表现得比一般孩子都富有生活经验和大胆。在赵庄看戏时,老旦的沉闷表演,使双喜这些孩子们都很扫兴,迅哥儿只忍耐的等着,而双喜却压不住气,就“破口喃喃地骂” 。虽然这种“粗暴的胡闹”不值得提倡,但从这“胡闹”中,却看到了儿童旺盛的后来活力,看到了敢于嘻笑怒骂的无畏

7、精神的事实上,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未来的战士。同时,从这种“胡闹”的本身和作者的艺术思想来看,也有少年儿童那种不宁静的,情绪激动的心里,这是真实的合理的。作者以热情,有力的笔调,把双喜闰土等刻画成一群如前面所谈的“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有知识”的少年,极其明白而又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不过,这一思想,还借用迅哥儿的胆怯性格作了对比,表现得更加鲜明。迅哥儿跟平桥村的许多小朋友一道放牛, “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跟着” 。在这时,小朋友不再原谅他会读“秩秩斯干” ,全部嘲笑起来。在这里,作者活生生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没有生活锻炼,没有劳动本领的“暂出樊笼的小禽” ,在同伴面前,显出了一副多

8、么难堪的窘相,尽管如此,那怯生生的,温和斯文的可怜样子,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更多是爱怜与同情,而不是厌恶。不爱孩子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形象的。我们每个人都喜欢鲁迅笔下的少年儿童形象,之所以如此,除了这些孩子都是“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有胆有识”外,还因为鲁迅深刻地、而且有趣地给我们打开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童心”焕发。在社戏里,鲁迅描写的双喜、阿发和迅哥儿着群孩子,很喜欢放牛、钓虾、看戏和煮豆吃。看戏时,他们讨厌老旦坐下来咿咿呀呀地唱,对那种单调的沉闷的表演不感兴趣。他们喜欢的是看打仗,看铁头老生翻跟斗。由于这种特有的爱好,所以双喜带着夸大的口气说,他日里亲自数过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跟斗。迅

9、哥儿“最爱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跳老虎” 。的确,孩子们是这样喜欢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作者这样真切,细致地描绘了这种孩子的特有的兴趣,以至我们读的时候也受到同样的感染。这种描写,无疑是深入和真实的。作者写双喜,迅哥儿等看戏回来,在船上偷六一公公的豆吃,很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儿童机灵、顽皮的习性及热爱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愉快感情,表现了少年儿童“羡慕成年人的力量”的心理。我们看到双喜、阿发、迅哥儿等,一同上岸去偷豆,偷豆回来,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仓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物撮着吃。吃完豆又开

10、船,一洗器具,豆荚壳全抛在河水里” 。在孩子们看来,这是多么有趣的生活啊!尽管他们所做的事情不一定和大人所做的那样好,中文专业毕业论文3但他们却是自动的,是以孩子们的热忱去做的。所以,当六一公公正式送豆给迅哥儿吃,他吃了后,却觉得“有昨晚的豆那么好” 。鲁迅对少年儿童特有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对少年儿童内心秘密的透视,还从他对少年儿童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理的刻画中表现出来。比如,写了双喜们“回转船头,架起撸,骂着老旦”回平桥村后接着有这样一段描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回头看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住了

11、,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美丽的夜景,引诱着迅哥儿再回去看戏,但他又不愿意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不坚定的反悔的心理。这里,我们看到迅哥儿这个少年,心里是自尊的,矛盾的,这种描写是非常真实的。至于,迅哥儿认为虾是水世界的呆子, “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是恰当地描写了少年儿童的天真和对自然界的事物的美丽遐想。作者是如此细致入微地看出了少年儿童的“奇趣” 。通过以上细致、深入、有趣的描写,作者塑造的少年儿童是真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不是僵硬的概念化的纸糊的孩子。为什么鲁迅能塑造出这样栩栩如生的少年儿童形象呢?为什么双喜、阿

12、发和迅哥儿这些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天地呢?主要是鲁迅先生有一颗童心。而“童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一般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 “童心”渐泯灭,而变成鲁迅所说的“世故老人”了。龚自珍有一首诗说:“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就是感慨童心的不易保持。对于教师,童心是搞好教 3学的生命,要做一名教师没有痛心是不行的,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没有童心是更不行的。因为,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生活中主要面对的就是孩子,如果不能用孩子的 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事物,用孩子的语言来说话,那么,他(她)将不会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他(她)的

13、班级将是死板的、僵化的,他(她)的课堂将是沉闷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他(她)将是一个没有亲和力,没有爱心的老师。要有童心,这是当今中小学教师从鲁讯笔下的儿童形象中应得到的第一点启示。为什么鲁迅先生笔下的孩子都是那么朝气蓬勃呢?这是鲁迅喜欢朝气蓬勃。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里说过,同一个孩子,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照的相就很活泼、顽皮,在中国照相馆里照的相就很拘谨驯良,这是因为照相师选择的观点不同。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应该把追求活力,追求朝气蓬勃作为出发点,立足点,并时时刻刻用这种追求去感染学生,去塑造学生。让学生从“死读书”的书呆子模式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而“创新

14、”的动力和源泉直接来源于人的活力,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让他们的脑子“活”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让他们以蓬勃的激情投入学习,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追求活力,追求朝气蓬勃应是我们中小学教师从鲁迅作品的儿童形象塑造中得到的第二点启示。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具体地和艺术地体现在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上。无疑地,这种思想是他艺术思想的构成因素,是他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这种思想,增强了他对生活的鉴别能力,使他选取了生活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少年儿童的生活素材,选取了活泼和顽皮的孩子。作为艺术这一复杂的整体,要创造出宣明生动的形象,这主要是他生活在少年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感情,并且由衷的热爱这种生活。瞿秋白同志在

15、鲁迅文选集序言中就曾经这样说过:“他(指鲁迅笔者)的士大夫家庭的败落,使他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的确,他和 农村孩子的关系是深厚和友好的,而且中文专业毕业论文4这种友谊,成了鲁迅在中年和晚年时自己常常愿意回忆的最美丽的一部分” 。这种优美、挚厚和热烈的情怀,童年和农村孩子一道生活的亲切回忆,深切的感受,构成了他创造故乡中的闰土,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少年儿童的艺术冲动。他把对农村孩子的真诚爱意,欢喜旺盛的情绪,完全灌注到这些形象中,所以这些形象饱含血肉,栩栩如生。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融入学生中,常问问学生的冷暖,常关心他们的内心,用爱心感化每一个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教

16、师的呵护中成长,这样,我们的教师才正直具有了乐于奉献的精神,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温暖,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做到用爱心,用真诚贴进学生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园地就会培养出如鲁迅笔下成功的双喜,闰土形象一样的优秀人才。这恐怕是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刻画中我们教师得到的第三点启示。由于鲁迅先生热爱孩子,熟悉儿时的伙伴,对他们(也是他自己)的生活体会得深刻,所以他对少年儿童那种丰富跳跃的大胆想象,强烈的生活欲望,理解得很深刻。在故乡和社戏中,他很好地描绘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富有想象的生活事件。在看图识字里他曾经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培养,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到飞上天空,他想到潜入蚁穴” 。的确,孩子们的内心里,像迅哥儿眼中的闰土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事儿。这些事,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起的,鲁迅自然是很尊重孩子们的这种兴趣的。当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将孩子拯救出来。我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