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41502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论文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李培宇2009年5月上好信息技术课有秘诀 来自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践 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李培宇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十多年的教学中,我总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再照着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却还没有弄清楚教师在讲什么,更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一堂

2、课就结束了。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望同仁批评指正: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可以说学生在上

3、小学时就已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并能很快在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电脑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统模式,“学”跟着“教”,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三分钟热度”,瞬间即凉。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照课本边学边练,教师在教室巡回辅导。用这

4、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记得我在讲VB中的制件简易打字测试程序一课时,我在不同的两个班做了个实验:在第一个班,我按传统的方法: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照搬练习。结果一堂课结束,真正制作出来的仅有30%左右。在第二个班,我不再统一演示讲解,而是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操作要求一步一步地做下来,我在教室内走到同学们中间,给他们答疑,学生们兴致很高,要么几个在一起商量,要么就是找教师询问,很快,一节课结束了,我在整个教室转了一圈,约的80%以上的学生都制作得很好,再看看同学们,脸上大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

5、生学习中的各得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现在我校每班学生都在七十多人,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辅导,根本忙不过来,说不定不知不觉就已挫伤了没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于是我就采用了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成度好的同学当“小教师”,把他们分到各小组去辅导成度差的同学,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教师”们得以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教师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和情况下,教

6、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而是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并随时去解决多数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同学们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广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

7、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并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这些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生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的有意义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此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任务”简单的说,就

8、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可大可小,一节课可以完成一个任务,也可以完成多个任务。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指通过计算机的应用来完成的任务,实质是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任务化。 在讲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与下载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具体层次情况设计了如下任务:任务一: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查找有关“奥运会”的图片。对应目标: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任务二:把找到的合适图片保存到“我的文档”中。对应目标:掌握下载文件的知识任务三:把下载的图片插入到WORD文档“奥运会小知识”中。对应目标:利用下载资源进行文本编辑。(附加知识,仅对基础起点好的学生要求)任务四:对插入的图片做编辑加工。如,设置四周环绕,黑白色,放

9、大等。对应目标:会加工信息。(附加知识,仅对基础起点好的学生要求)然后,我在教室巡回查看、引导、分析、答疑,将近下课时,我按照设计的任务做了作了如下统计,能完成任务一的占90%,完成任务二的占70%,完成任务三的仅占40%,完成任务四的仅占20%。 由此说明学生的起点不同,学习的效果肯定不同。一些学生基础较好,初中学得多,学得好,所以能完成较高目标的任务,而有些学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过,相当于“零起点”,所以仅能完成基本目标的作业,对本节课来说,能完成基本目标的作业,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层次特点。 总之,我感觉,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易于学生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变得有趣、生动。这样我们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将不再是件难事。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