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7400074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第六中学2018高三语文下第二轮模拟试题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第六中学2019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二轮模拟试题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 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 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请保

2、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材料一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

3、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庙会又称“庙市”。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有人考证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有庙市。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辽代,明代已很兴盛。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

4、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这是没有集市的庙会。如妙峰山庙会就是没有集市的庙会,还有的地方并无庙而也称庙会,如清代厂甸和天桥,这些也统称为庙会。 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材于中国网中国庙会)1.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

5、“百姓二十五家为里”中“里”是古代居民组织。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中的“里正”就是“里”的管理者。 B.古汉语的数字表达没有现在的符号及读法,而是一种描述性表达。文中“族行而观者六”的数字表示十分之六。C.“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中 ,“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念”通“廿(nin)”,意为二十。D.社祭时的舞乐,后来演化为民间娱乐活动。鲁迅的小说社戏叙述的就是孩子们在当地祭祀土地神时看戏前后的故事。2. 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庙会由古老的社稷演变而来,是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艺娱乐活动。 B.庙会是古代中国百姓满足基本生活

6、需要和生产需要的商业贸易性活动。C.庙会是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由寺庙作为举办方举行的宗教集会。D.庙会是年岁时节在寺庙或附近举行的宗教、商贸、娱乐的民间聚会。材料二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公元907-1125),称为“上巳春游”。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庙会进一步兴起,到了清代更为发达。民国以后,北京商业有某种程度的畸形发展,许多新式商场应运而生,如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相继创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东西,又有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而古老庙会上则大部分还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所以庙会生意逐渐衰微,甚至有些庙会停办。但是庙会长期以来就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庙会上所售的货物,尤其是土特产,便宜实惠

7、,符合当时一般平民的消费水平。庙会上的一些戏曲、杂技完全出于民间艺人的创作,其地方风土情味及生活气息浓厚,仍为大多数平民喜闻乐见,符合当时一般群众的欣赏水平。同时,庙会也为一些贫民(劳动人民)提供了谋生的场地。故此庙会还不能完全为新式的商场所取代。作为节年时令庙会来讲,还有一个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问题,远非当时社会条件能改变的,所以一些主要庙会仍沿袭旧制,照常举办,直至解放初期。北京庙会大体分为三类: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这些庙会有的后期香火已绝,逐渐演变成纯商业性、娱乐性的集市。在这种庙会上做生意的(包括戏曲、杂技艺人)有少数是固定的,如隆福寺的书局、花市的绢花局,都是坐商,

8、就开设在庙里或庙门外的街上。在庙会期间,自然生意兴隆,平日可照常营业,不必移动。还有非固定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赶庙”的,在几大庙会上来回跑,这都是庙里的大货摊。会期,在庙里前后院、旁门、正殿等处搭大布棚摆摊营业,卖绸缎布匹的,卖衣服鞋帽的,卖木器家具的,卖各种风味小吃的.他们都在固定的地点设摊,摆摊的地方都是向庙里租来的,按月交钱。这些货摊、吃食摊以及戏曲、杂技等摊子,都是一年到头按日子赶到各庙会上去做生意。还有一些是肩挑小贩,有的有固定地点,有的没有固定地点,在庙的前后门随意营业。在传统节年或结合佛道两教祭祀活动循例开放的临时庙会。这种庙会的特点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在此做生意的摊贩,所售

9、物品均系香烛、贡品以及有关吉祥物。所演戏曲多是“野台子戏”,通常是梨园届“献神”的;各种民间花会也是来朝圣进香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售商品,日用百货、儿童玩具逐渐多起来,民间艺人到此演出为了营利的逐渐多起来,但仍然不是纯商业性、娱乐性的庙会。行业庙会。过去各行各业均有祭祀祖师的定例,每年一次,一般都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善会,同行业人员都来拈香致祭,届时,请来香会,表演民间杂戏,谓之献神。例如五月初五安定门外极乐林(瓦木行)和三月二十九日丰台花神庙(花农),都有盛大的善会。 取材于常人春著老北京的风俗 3.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运而生:“应

10、”和“应届”中的“应”读音一致。B.琳琅满目:“琳琅”读音是ln lng,指美玉。C.便宜实惠:“便宜”读作“pin yi”,也读“bin y”。D.拈香致祭:“拈”的读音为nin;“祭”共11画。4. 下列有关民国后“庙会还不能完全被新式商场取代”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庙会上所售的货物便宜实惠,利于当时一般平民消费。B.新式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庙会商品则是传统产品。C.庙会上民间艺人的演出,地方特色及生活气息浓厚。D.当时社会条件不能改变群众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5.下列对“北京庙会分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A.定期开放的庙会演变成商业娱乐性集市,这里的商户都是坐商。B

11、.行业庙会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善会。C.庙会上的“赶庙”商户,在庙里租固定的地点设摊,按月交钱。D.以宗教活动为主的临时庙会,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材料三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与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庙会就是旧时在寺庙里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的集市。中国的传统岁节促进了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的商品生产又促使传统节日的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大,从而促使传统节日的稳定发展。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其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和商贸的共同繁荣。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

12、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即使平时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到节日时也往往用自己的一些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投放节日市场的商品量较之平时有较大的增加,节日期间需要进行交换的群众又很普遍。因此,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来说,民间的岁节活动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民间节日期间流行的生产物品来看,时令产品是其主体为消灾祈福提供了必要的祭祀用品。端午节的艾蒿和菖蒲,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节日物品,是旧时瑞午节不可缺少的东西。茱萸对重阳节也具有

13、重要意义,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祈福消灾和亲人间相互祝福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定的时令产品为节日食品提供了原料,而节日食品又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对于一般人来讲,节日食品是对日常膳食的一种调剂。节日来到时,人们利用时鲜产品精心加工,其制作和进食过程,何尝不是欢度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或由于不能自给自足,或出于交换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人们在节日期间都要到集市去交换这些时令商品、节日食品,以及节日中的日常用品,从而进一步促进节日兴盛。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中国的传统岁节,不仅为社群成员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时间,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

14、提供了机遇。由于传统节日都是一年一循环,日期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节日期间的商品贸易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有些节日的内容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相关的商贸活动也就保持着特殊的稳定性,尽管商品的花色、品种总是不断变化的。每当节日过去后,那些与节日相关的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6.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传统岁节,为商品交换和商品繁荣提供了机遇。 B古代中国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C节日期间的商品交换进一步促进了节日丰富和经济发展。 D中国的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是相辅相成、相互容纳的。 7.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15、 A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不很发达,导致年岁时节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可有可无。 B节日期间人们到集市去交换食品,节日食品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 C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 D传统节日和商业贸易相互促进,每当节日过后,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8. 近几年,春节庙会中商业元素成为主角,庙会味道变淡,请结合三则材料,为恢复庙会的“文化味”提出建议。(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 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